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0日 星期五

    爱,送给白衣执甲保护我们的人

    ——湖北武汉关心关爱战疫一线医务人员

    作者: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0日 08版)

    自3月9日起,东湖樱园和梅园专为援鄂医疗队及本地医护人员开放。图为3月13日,两名一线医护人员在武汉东湖梅园赏花。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3月16日,武汉市青山区华润武钢总医院,90后的护士王莹在病房中为患者输液。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在云南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要撤离之际,江岸区送来武汉特产。本报记者 张勇摄/光明图片

        “都说武汉的樱花最美,其实比樱花更美的是你们,是武汉人。”3月17日,漫步在武汉东湖之畔,白发苍苍的罗志勇想起了媒体报道中一位援鄂女护士的感言。

        这何尝不是他的心里话。此刻,东湖樱园专为即将凯旋的几支援鄂医疗队开放,身为云南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领队的他,正和队员们徜徉于初春的花海,见证武汉的醉人春色。

        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伤痛深重的武汉在全国同胞鼎力护卫下逐渐稳住神、挺起身,千里驰援的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是其中最奋勇无畏、最功绩卓著的力量。

        护佑生命的人,配得起感恩;浴血奋战的人,应该被贴心关爱。

        “党和人民感谢你们”“尽快出台关心关爱一线医务人员的政策措施”“尽最大努力确保一线医务人员健康和安全”……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谆谆嘱托尽显对这一群体的深情厚爱。

        这是党和国家、全国人民对白衣战士的致敬。为了将敬意与礼赞转化为切实关爱,各级政府制定政策措施,社会各界汇聚万千力量,广大民众自发奉献爱心,为在这场战疫中立下头功的他们护航、暖心。

    政策支持:给最可爱的人以最有力的保障  

        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连续奋战一个月又7天之后,赵领超被安排轮休了。他却不大情愿:“病人虽然比高峰期少了很多,但毕竟还有,需要人手。”

        此前,他所在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制定了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轮休安排,赵领超两周前即可休息,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也几次劝他们“保存体力,休息好了再战斗”,但他和援助医疗队队长——武大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余追等人都不愿撤。直到武汉市、院方严格执行国家卫健委、省市相关规定,“保障医务人员作息时间”,他们才“被迫”离开火线,住进了隔离酒店。

        保证食宿水准、定时测量体温、科室为其团购生活物资……这样周到的服务,让赵领超感受到了浓浓暖意。

        “国家规定给一线医务人员发放补贴,2月5日之前的已经领到了,是按全勤给的。”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呼吸科医生胡琴说。她所在的病区救治了上百位新冠肺炎病人,剩余的病人刚刚转到其他定点医院,她和同事们终于松了口气。

        父母在抗疫一线舍小家为大家,孩子的学习谁来管?武汉市教育局紧急摸底,发现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中,有1.8万名学生的父母在一线抗疫。一场“师生结对”活动立即开展,老师们或主动邀请医护人员将孩子交给自己托管,或通过“云课堂”等方式为孩子提供辅导、定期沟通,解除医护人员们的后顾之忧。

        社区下沉干部定点帮扶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家庭、购房享受公积金特别支持、职称评审享受倾斜政策、优先晋升聘用岗位并推荐人才项目……一项项举措或刚出台,或正落实,给最可爱的人以最有力的保障。

        对于驰援湖北、逆行出征的白衣天使们,武汉乃至湖北更以实际行动温暖回馈。

        除了安排“专场赏樱”,18日下午,云南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还迎来了江岸区为他们举行的送行仪式。江岸区委常委梁华勇带来一个好消息:一张涉及全省数百家景区的感恩旅游卡,将很快赠送到每位队员手中,“湖北将把最美的风景向恩人们敞开”。

        在武汉雷神山医院,白衣战士们也深感国家与各界的关爱。来自上海龙华医院的陆巍说:“从我们到雷神山起就没有缺过生活物资,国家、武汉、医院和上海大后方都持续给我们援助。上海也出台了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入学升学的优惠政策,我在这里更能放手干了!”

    公益能量:“感谢你把我们宠成孩子一样”  

        “我们只做了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就得到武汉人这么多的回报,太过意不去了。”3月17日上午,环顾为自己和队员们撤离武汉而忙碌的公安干警、服务人员、志愿者们,新疆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陈晖满怀感动。

        在武汉一个多月时间里,太多爱意涌向这支“从那遥远的地方”赶来支援的医疗队。队员巴哈古丽·托勒恒最难忘亲爱的“褚姐”,她带着一支人数众多的志愿者队伍,隔三岔五给医疗队送来物资。“小到指甲钳,大到洗衣机,全都给我们备好了。”

        因为接收到的捐赠物资越来越丰富,新疆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还在驻地开起了“爱心小超市”,队员们登记后免费领取所需物品,既有从家乡“远道而来”的,也有武汉爱心人士的捐赠。很多医护人员领取物品后,备注一栏里都是三个字:给患者。

        3月18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的队员们惊喜地发现:午餐除了常规的盒饭,还有了丰盛的加餐——比萨配奶茶。“这是给我们开专车的司机师傅自己捐赠的。这一个多月来,我们对这样的善举说‘谢谢’,都有些说不过来了。”随队前来的胸外科医生刘敬伟感慨地说。

        专门开车接送一线医护人员、建起“医护服务群”志愿者团队的快递小哥汪勇,专门为医生护士免费理发的沈杰、东尼等近百位“发型师天团”,专门为医院免费送牛肉面、咖啡的众多餐饮业店主们……每个“专门”,都是一股爱的暖流。

        3月14日,武汉市第一医院康复科技师王冬收到了广东省援汉医疗队员叶丽亲手写下的感谢信:“感谢你把我们宠成孩子一样,感谢武汉和你带给我们的温暖。”王冬是作为后勤保障人员,被派驻对口服务叶丽所在医疗队驻地酒店的。一个多月来,王冬开着自家的车接送队员上下班,下厨为队员们做热干面,为队员们四处奔波修手机,为身体不适的队员送药……面对队员们的感谢,他显得那样感动:“是他们让生病的武汉得到了保护,每个武汉人都会这样做的。”

    化爱为动力,期待医患情感永远温暖   

        “我们商量好了,孩子的名字,就叫‘援鄂’。”3月8日晚,正在武汉抗疫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士李伟接通了妻子的视频电话。看到产床上的妻子和刚落地的儿子,他激动地哭了。这个名字,寄托了他对这段经历的深厚感情。

        在来到武汉一个月之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队员王越写下《一封写给武汉的情书》。感谢志愿者,感谢病人,感谢这座辉煌而坚强的城,“原谅我没有更好的诗句送给你……但我在你的土地上流下的每一滴汗水和泪水,都在证明我的心”。

        “我们受到了患者、家属、全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这种振奋,我当年去救援汶川地震灾区时也感受过。”罗志勇感慨地说,“救治患者是一种责任,但能得到全国人民的尊重和关心,我们今后救死扶伤的信心更足了!”他期待,对医护人员的关爱和优待政策能够持续性、长期化、制度化。

        “患者无保留的信赖和感谢,是一个医生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绝大多数医护人员是不会去玷污这份感情的。”中日友好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杨鹏感慨地说,“武汉的爱在传递,我更热爱这份职业了。我也由衷希望,这种健康、良性、充满爱意的医患关系能够永远持续下去。”

        (本报武汉3月19日电 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蔡闯、王斯敏、刘坤、安胜蓝、张勇、晋浩天、李盛明、章正、张锐、姜奕名、卢璐 本报见习记者陈怡 光明网记者季春红、蔡琳、李政葳)

    政策链接   

        国家:

        《关于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若干措施》:提出改善医务人员工作和休息条件、维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落实医务人员待遇等七方面措施。

        《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提高疫情防治人员薪酬待遇、做好工伤认定和待遇保障、实施职称评聘倾斜措施等十方面措施。

        湖北:

        《关于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人事人才倾斜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将疫情防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表现与职称评审直接挂钩,对疫情防控一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优先晋升聘用岗位,建立疫情防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进入事业单位的绿色通道等。

        《关于进一步关爱和激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维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加强对一线医务人员的政策倾斜、进一步落实医疗卫生人员待遇等措施。

        武汉:

        《关于落实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人事人才激励措施的通知》:要求对参加疫情防控的医务等一线工作人员实行职称倾斜政策、优先晋升聘用岗位、优先推荐人才项目等。

        武汉市公积金中心出台政策,从公积金方面支持在武汉战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购房,为其后续购房需求提供保障。

    专家建言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高级心理咨询师、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肖劲松:

        除了物质上的支持,也要高度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他们承受着抗疫的重大责任、高度风险、巨大压力,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反应。要提供针对性的心理辅助,帮其收拾心情,重整旗鼓。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红漫:

        疫情期间制定的政策措施具有积极意义,应当在疫后完善、补充、优化,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医护人员激励政策、人才制度改革等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瑾:

        按照工作绩效鼓励一线医护人员的做法,应当常态化、持续化、系统化。要从制度层面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线医护人员待遇进行谋划,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创建和谐共处的医患关系。

        南京医科大学健康江苏研究院研究员朱亚:

        经过这场疫情考验,我们发现,我国“医防割裂”问题严重,公共卫生人才大量流失。有必要将疫情期间的相关举措落实、完善,助力打造一支稳定、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分配机制,并优化各级财政投入方案,从资金源头上提供坚实保障。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