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心声】
作为一个80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再走入现在的医疗工作岗位,并参与这场防控疫情的战斗,反思过去,我国基础教育之中确实需要普及医学卫生教育,从而完善我们的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具备更强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传播更多的健康知识给家人。
作为基层医务人员,我希望学校从以下五点普及医学卫生教育:
第一,全面普及“吞咽异物的应对”“家人紧急情况的判断及应对”等应急知识的学习。小学生已可初步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应对吞咽异物、胸外按压应对心脏骤停等技能。近年来,一些健康平台均有相应学习内容,但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所以,普及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很有必要,各级各类学校配备一个模拟假人也并不困难。但是,也要让学生明白一点,遇到紧急情况时,包括求救在内的前期应对,有时候也许比懂得急救技能更加重要——例如,遇到可疑心脏骤停人员时,学生要学会先向周围人员呼救,而并非自以为学习了心脏按压就马上进行。
第二,生理卫生课程需要与时俱进。网络时代,资讯碎片化获得途径太多,学生缺乏有效的筛查能力。所以,针对适龄青少年的生理卫生课程,需更进一步调整形式和内容,以增强针对性和引导性。
第三,学习掌握简单合理的外伤处置。外伤在学生群体中属于非常常见的情况,遇到外伤情况出现,如果止血、包扎,或者应对某些特殊外伤时的注意事项,属于医学卫生教育的基础内容,学校的卫生健康课程中应当有较大比重。而且,对各类外伤处置,既要有知识教学内容,更要有多次实操锻炼,以提升和巩固学生的基本应对能力。
第四,高度重视培养师生防治传染病的能力。平时,学校也许会时不时片段化地宣传流感、登革热、水痘、麻疹、疱疹性咽峡炎等一般传染病的预防,但并未系统地给学生们上科普类型的防治传染病课程。学生阶段,需要了解何为传染源、何为传播途径、何为易感人群。只有了解这些基本常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其带来的危险。而作为传染病的基础课程,需要的知识储备并没有太高要求,而在学校普及这些相关知识,其实际效果要远高于平时到处张贴宣传告示。
第五,常规化的卫生健康教育课程之外,建议学校设立相关的学生社团。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现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远超其父辈、师长,只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及监护,这对于提高学生卫生健康能力将是非常大的帮助。校医这个岗位的设置,是由相关专业知识的合格人员担任,她们本身应能满足相关卫生健康教育的需求。学校所在的片区有对应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学校应多利用这些资源,积极合作。
毫无疑问,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在开展德智体美劳教学的同时,把医学卫生的知识种子播种下去,对学生的现在及将来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梁志澎,系广州市黄埔区云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