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11日 星期二

    如何做好学校医卫工作

    作者:常 晟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11日 15版)

        【知与行】    

        2003年,成功抗击SARS疫情以后,我国学校卫生体系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各学校都初步配备专业人员,承担了师生的日常预防保健、门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传染病防控、食堂卫生监督检查、师生外出医疗卫生保障等多项工作任务。但在学校层面的卫生教育的投入增幅并不明显,大多数医学院校对学校卫生教育专业的重视程度仍显不够;绝大部分学校的校医临床知识、实践技能不够充足,讲授卫生健康课程的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学校师生对健康保健的需求增长迅速,从关注疾病转向关注健康,对学校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学校卫生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学校医卫工作的需要。

        要改变目前学校卫生教育的“窘境”,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

        其一,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培养合格的学校卫生人才迫在眉睫。进一步明确培养的目标。学校卫生工作是跨领域、多方向的,学校卫生人才应当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公共卫生学、临床医学等知识,还需要有心理学、教育学、媒体沟通等知识和技巧,同时还应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医学院校要突破传统专业知识结构的框架,着手建设合格的学校医务专业,实现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和预防医学专业课的合理安排,加大临床课程教学所占的比例,促进各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提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教育质量;学校医务专业的学生,其基本知识水平不应低于临床医学学生的水平;要突出与学校卫生工作相关度大的临床课程,同时保证临床实习时间,将实习内容重点放在内科、儿科常见病,传染病监测病种以及妇幼保健等内容,以培养充实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生的临床技能。

        其二,各级各类学校要调整学生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应适当增设医学卫生教育内容。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要均衡设置教学内容,与学校现有的学科课程融通结合,在体育与健康和综合课程中给予重点体现。学校一定要把培养具有良好卫生习惯、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审美和生活方式的学生,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其三,多渠道多途径传播卫生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能力。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科普作品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疾病防控、健康生活常识、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等知识,提高学生对学校卫生工作的认识和对医卫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更多带领学生到学校之外的卫生相关单位开展各种体验、实践活动,通过现场教学、职业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其四,逐步建立学校卫生医师标准化培训制度。系统的培训学校医师,有助于实现从医学生到学校卫生医师的角色转变,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使其逐步成长为适应学校卫生健康实际工作需要的合格的学校卫生医师。

        其五,建设“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方联动体系。学校应通过与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医院等单位共建联合基地,多种方式开展医学卫生工作,使学校医师能够满足学校卫生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聘请联合教学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学校卫生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或导师;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深入开展“学校-家庭”健康教育课程,家校携手帮助家长们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走出应试成才的怪圈,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和安全。

        只有针对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的实际问题,明确未来学校卫生工作目标,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改变学校卫生工作的“窘境”。这就还需要进一步收集实证数据,科学研究细致论证,以期对当前学校医卫工作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有更具体更可行的改变。

        (作者:常晟,系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副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