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记录】
地坑院,也被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等,广泛分布在陕西渭北、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等地,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俗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人类建筑博物馆里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作为人与自然亲密依存的历史见证,地坑院曾经是这片黄土地上重要的民居形式之一。一方一方星罗棋布的地坑院,依山靠崖,就地取材,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居住于其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天、地、人融为一体,仿佛随大地的脉搏而跳动。这也是为什么,地坑院也被称为“会呼吸的建筑”。生活于其中,能带给人们犹如母体般的安宁与自在。而对生活于此的老百姓来说,他们的日子从一开始就深嵌在大地之中。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昂首迈进新时代,盖房盖楼,纷纷搬离传统的地坑院,搬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美观的现代化新居。岁月不居,时光常新,地坑院渐渐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多地方开始对保存完好的地坑院实施保护与管理,以供游人参观,使古老的民居焕发出新的青春,也为研究人类居住历史的学者留下一个“活的标本”。
正是因此,地坑院越来越成为我们记忆中最温暖与动情的部分,更成为寻找故乡,追忆乡愁的情感所寄。日渐远去的地坑院,镌刻着人间烟火熏陶出的欢乐与忧愁、奋斗和挣扎的全部记忆。这种记忆,正像味蕾对口味的记忆一样,历久弥新,伴随终生。
故乡的地坑院,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地儿女来说,是永远撕扯不尽的乡愁。它像沿着窑畔茂密生长的酸枣树,在天地之间一岁一枯荣,承载着生命的欢喜与悲苦;也像母亲一样,给予我们最温暖、最安全、最亲切的接纳和包容。是谁在梦里神游大地,飞扬的思绪永向故乡。在村口,那棵老树一直守着的地方,吹来早春的第一缕风。午后时分,地坑院中,正投下一片明亮的阳光,照亮着或正在,或曾经居住于其中的人们的共同乡愁。
(邓 海 撰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