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9日 星期日

    红旗渠畔“妙”生活

    ——河南林州庙荒村的脱贫之路

    作者:本报记者 崔志坚 闫汇芳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9日 10版)

    庙荒村的旧貌与新颜。 资料图片

    村民在笑脸墙下闲聊。

    太行山下、红旗渠畔的庙荒村。

    庙荒村的特色农产品杏酒和杏脯。

    春节前夕,村民排练文艺节目。

    孩子们在村里的公益书社看书。

        【伟大壮举·扶贫印记】

        大红灯笼映衬幸福笑脸,千年皂角树聆听新春祝福。巍巍太行山见证了山脚下庙荒村的新气象、新风貌、新未来。

        柏油路进村,石板路连着各家,房屋错落有致,红旗渠穿村而过,建筑外墙由红砖与麦秆泥搭配而成,既保留了村落的原有地方韵味,又处处散发着不违乡土气息的时尚感。在北方苍茫的大地上,眼前的庙荒村格外吸引眼球,趁着浓浓的年味前来游玩的游客连连称赞:庙荒真妙!

        春节前夕,记者走近村口,远远就能看到一个由庙荒村民微笑照片组成的拼图墙,这些开心的笑容让人很难想到这里曾经的贫困。因为缺水、土地薄弱、粮食产量低,曾被列为省级贫困村的庙荒,也是河南省林州市黄华镇唯一建档立卡的贫困村。2018年年底,245户、765口人的庙荒村,原有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红砖灰墙、古街古巷、石盘石磨……跨过石桥,漫步石板路,在深入寻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看到了精准扶贫政策带给庙荒的巨大变化。

        林州是远近闻名的建筑之乡,而庙荒则堪称太行民居的自然博物馆,土坯房、石头房、青石青砖,历史的年轮清晰可见。特别是大批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红砖瓦房和挑梁红砖平房,尽显建筑之乡的精湛工匠技艺,也浓缩着庙荒人追求发家致富的时代馈赠。

        一棵枝叶繁茂、树龄1200余年的皂角树,见证着庙荒这个民居博物馆变与不变的今天与明天。沿着整洁的路面,穿过雅致的门头,迎面而至的是大风斋、竹雨轩、素香斋等一家又一家“渠畔人家”特色商铺。这里的特色农产品杏脯、杏酒、杏罐头,也以“三生有杏”之名在网络上热卖。

        13个农家院、20个特色院、两个精品民宿……许多游客选择在这里住下来。但即使住下来,你也很难遇到忙得脚不沾地的驻村第一书记陈军,只是偶尔会听到村里人悄悄说:书记头发少了,庙荒村靓了。如果你能巧遇村支书郁林英,她更乐意介绍的一定是“庙荒村的优势就是发展乡村旅游,庙荒村已经成立了幸福庙荒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管理运营,全力打造‘渠畔人家’”,而不会轻易再提“两年前村里搞改造,群众意见一大堆,这个找来说不让拆墙,那个半夜打电话说不能动他家的树,夜里就睡不上一个囫囵觉”。

        “中国有条红旗渠,渠水流经俺村里,俺村名字叫庙荒,脱贫攻坚是榜样……”村口的一片空地上,村民们正忙着排练节目。庙荒之“妙”,正如林州市委书记王宝玉所说:“发扬红旗渠精神,从实际出发勇拓发展新路。”

        (本报记者 崔志坚 闫汇芳 撰文/摄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