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4日 星期二

    行业人才需求,职业院校怎样衔接、如何满足

    作者:曾天山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4日 15版)

    光明图片

        【教育透视】

    编者按

        教育的根本责任在于人才培养。培养经济社会、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则是全国所有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过程中,必须高效高质量完成好的共同任务。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技术阶段的时代,我国职业院校怎么回应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如何培养行业企业真正用得上用得好的实用性人才,既是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是相关院校必须一再提醒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重大命题。今天,我们刊发此版,就希望对于院校和行业的人才培养形成另一个思考的视角和实践的切口。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盯准行业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加快,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层出不穷,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占据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逐步进入了从规模大走向质量优,迈向实力强的跨越式发展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需求,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优化学校、专业布局,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因应于新要求,就需要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学校和专业布局,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发挥行业在人才需求预测中的重要作用,依据于行业用人需求,促进供需有效对接,促进教育链、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进而引导职业教育行政部门和院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改善教育资源配置,从而推动教育链、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以确保职业院校对于行业的人才需求,能接得住、培养得好。

    职教人才供给与现实需求仍有差距

        2014年以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全国48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完成了74个《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的研制,围绕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重点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行业开展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五方面的问题——

        第一,人才供给总体不足,存在供求总量与结构失衡问题。一是不同行业人才供求数量匹配度不同。多数行业人才供给缺口很大,既有发展态势迅猛的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新兴行业,也有工作特殊或艰苦的渔业等传统行业,后者还面临专业招生下降和在校生规模较小的问题。二是部分行业人才供求层次结构不匹配。按照本科及以上、高职、中职划分,不同行业技术技能岗人才学历结构分别呈橄榄、金字塔、倒金字塔等类型,且总体趋势是未来人才需求学历层次上移,高职、本科需求比例持续增大,与目前中高职层次相关专业培养规模不完全匹配。如医学检验行业本科、高职人才供求基本平衡,中职供大于求。三是部分行业人才供求规模出现专业结构失衡,如渔业、水利等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某(几)个专业,其他专业开设点数少、规模小,与相关岗位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

        第二,多数专业结构布局与产业结构布局基本匹配,少数有一定偏差。一是专业结构体系和企业岗位群需求不匹配。如渔业、硅材料、冬季体育等行业产业链延伸拓展,院校现有专业群覆盖不了相关岗位需求。二是区域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不相适应,有的区域供大于求,有的供小于求,有的持平。如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在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人才缺口较大,供不应求态势明显;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域供需基本平衡。北上广深等云计算大数据发达地区人才供给较多,但贵阳、合肥、天津等地区人才供给不足。

        第三,培养目标总体明确,定位还不够精准。一是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的新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逐步清晰,相关新设专业(方向)定位还待明确,培养方案还待建立。二是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的专业定位未对接岗位职责及时调整。如对接现代渔业“技术服务+营销”的新模式,有关专业培养目标还待转向培养水产养殖与技术服务为主的专门人才。三是企业更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通用能力和应用能力。如高分子行业认为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缺少适应岗位转型升级变化的能力素质新要求,院校应培养学生应用新材料、大数据应用以及绿色化工、行业文化认同等职业素质。

        第四,多数专业课程体系支撑度较好,少数针对性不够。一是针对智能制造机械、数字出版等行业新设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还不成熟,其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偏差,“拼盘式”专业核心课程较多。二是不适应岗位专业性和复合性发展需求,相关课程比例偏低。如为满足渔业行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企业认为应增加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水产品流通管理等营销类课程。三是课程适时调整和更新不够,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内容尚未进入课程。如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缺少轨道交通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等内容;医疗器械专业课程缺少人工智能、可穿戴、增材制造等医疗新技术内容。

        第五,专业建设保障条件不足,实践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一是实训条件落后或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如48.39%已建轨道交通实训室的职业院校实训室已落后,无法满足课程教学和技能训练要求。二是工学结合有难度,不能有效开展实训教学。许多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比重较大,企业现场实习和实际业务实训的频次和总课时太少,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技能。三是院校师资力量亟待加强。如互联网金融专业部分教师缺乏最新专业技能,而企业因为技术保密和知识产权等因素,不愿意对院校教师进行深层次培训,限制了教师“双师”素质提高。

    院校需优化专业群结构、规模和内涵

        职业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教育与产业界有着天然联系,所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内在因素必须与行业需求的外部发展紧密衔接。换言之,企业和职业院校在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中有着共同的责任和目标。企业应主动将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纳入企业发展价值链中,院校应深化产教融合,主动对接产业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构建全方位合作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应该结合当前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和院校的专业群实际情况,积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更有效配置职业教育资源,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第一,适应行业发展态势,动态调整专业培养规模。针对硅材料、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或新业态出现的新职业岗位需求,增设新专业。针对渔业、高分子等艰苦行业招生萎缩的现状,适应岗位新变化,优化专业内涵;加大学生资助力度,扩大定向培养规模,提升专业吸引力。结合云计算与大数据、数字出版等行业的区域人才供给匹配情况,合理调整区域院校布局和人才培养规模。

        第二,对接职业岗位群需求,合理构建专业体系。对接现代渔业、智能制造机械等行业产业链延伸,扩大专业群覆盖面,优化专业体系,合理定位各级培养目标,通过中职的基础性、高职的技术性、应用本科的工程性,系统构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在学历提升的同时保证能力的提升,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第三,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特点,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根据水利、模具、冬季体育等各行业国家发展战略,依托区域行业资源优势,按照优先发展、重点支持、适当限制的思路,通过支持重点区域和扶持薄弱地区相结合的方式,服务区域产业定位,合理规划各层次专业布局、结构规模和目标定位,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

        第四,深化产教融合,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共办专业机制。强化行业指导,推动企业深度参与,通过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师资互补、技术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不断创新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合作育人模式。对接行业用人需求,充分发挥专业设置管理系统和人才需求信息平台作用,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推动行业协会、用人机构等第三方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第五,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加强行业文化和职业素养培养,提升学生对行业的热爱度、专业的认可度、工作的敬业度。对接职业岗位新变化,动态更新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扩大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广泛应用虚拟仿真技术,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加强工学结合,强化实习实训,开展好企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实施和考核工作。落实“1+X”证书制度,加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引导学生获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加专业建设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设施设备水平,建立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合作型实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力度,落实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提升双师能力;加大聘用兼职教师数量,优化专兼队伍结构。搭建校企合作有效平台,鼓励引导行业企业从职业指导、资源共享、师资培训、实训实习等方面给予职业院校支持。

        (作者:曾天山,系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