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携上“显微镜”重走大运河

    作者:本报记者 王国平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7日 10版)

    徐则臣 资料图片

        观察徐则臣的写作历程,发现他的文学创作在文体上富有秩序感,先是短篇小说,再是中篇小说,进而长篇小说。中间也偶尔打个岔,写写童话,练练书法,稍事休整,还是要回来的,总体的运行线路向前递进,维持着基本的平衡。

        这种写作上的平衡感,让徐则臣给人留下一种踏实感。他的长篇小说《北上》,是把京杭大运河当作主人公来写。他原本以为自己对大运河是熟悉的,但这次他发现,过去的那种熟,是望远镜下的熟,运河只是自己以往不同小说的故事背景,现在《北上》让大运河从背景走到前台,成为主角,望远镜里看见的不够用了。他就干脆披挂上放大镜和显微镜,要把镜头下运河的边边角角、具体而微处全看清楚。于是,从2014年开始,他重走运河,抛弃“到此一游”的观光心态,而是带着眼睛、智商、想象力和纸笔走,“我看,还要看见,更要看清楚,看清楚河流的走向、水文,看清楚每一个河段的历史和现在,看清楚两岸人家的当下生活”。

        在写作上,徐则臣成了一个“实证派”,他希望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屡屡南下,为他建立起对京杭大运河的整体感。闭上眼,他就能看见大水经行之处的地形地貌,看见水流的方向和洪波涌起的高度,由此也能推算出1901年春夏之交,意大利人小波罗乘船穿行某段河道可能需要的时间。

        为了写作《北上》,徐则臣下的是笨功夫,也是硬功夫。当他再度坐到书桌前,运河的涛声、歌声、心声,在他的心底静水流深,一路行走沉淀下来的知识、思绪、情感,让他的行文更通达、更稳健、更深邃。

        茅盾文学奖的授奖词中写道,《北上》的作者“以杰出的叙事技艺描绘了关于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向历史、向自然、向土地保持着敬意的徐则臣,领受着文学对他的馈赠与敬意。

        人物简介

        徐则臣,作家、小说家,现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凭借长篇小说《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本报记者 王国平)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