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茶油飘香

    作者:廖辉军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1日 05版)

    古法榨油 本报记者 张蕾摄/光明图片

        【留住乡愁】    

        油茶,亦称茶子树、茶油树,四季常绿小乔木,因其种子可榨油供食用而得名。一直以来,用乡下油茶制成的茶油浓郁飘香、色泽纯正,加之营养丰富、存放时间长,因此被视作生活食用油中的上品,更成为馈赠亲友的生态绿色食品。

        家乡自古便为油茶产地,每到冬春寒峭时分,漫山遍野都开满白色的茶花,远眺万绿丛中那点点粉黄的花蕊,煞是养眼。

        儿时记忆里,摘山茶是一年中最值得期待的重要农事之一。在乡下农人眼中,日子过得好不好,就看碗里茶油香不香。摘油茶的最佳时机,从深秋开始,一直延长到整个冬季。经过寒冷的考验,油茶果榨出来的油汁量分外足,且味道纯正,品质上乘。

        摘下的油茶果,一担担挑回家,先要经过太阳下的翻晒。人们在禾场上铺开一张张竹垫子,将红里泛黑浑身透着明亮光泽的油茶果赤裸裸地展现在天地间,尽情接受阳光的洗礼。过不了几天,经过暴晒的油茶果便如同一个个咧嘴欢笑的小娃娃,露出饱满的粒粒黑牙,极其惹人喜爱。

        隆冬时节,外面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乡下农人三三两两围坐在火塘旁。主人见势端来装满油茶果的簸箕,大家一边天南海北地调侃着,一边顺手抓起茶果剥去外壳,随手丢进火塘里,随着一阵阵噼噼啪啪的爆响,瞬间腾起的火苗温暖了整个老屋,也映红了一张张饱经风霜的笑脸。

        拣完茶籽,剩下便是出油的好日子。过去,乡下榨油是手工活、体力活,最原始的方式莫过于借助建在山谷溪流边的水磨盘,将油茶籽碾碎后盛进木榨筒,人站在杠杆的一端,用力踩下使另一端的木桩不断撞击榨筒。在“嘿哟嘿哟……咚……”的响声中,金黄色的茶油汩汩而出,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香气。

        当然,最常用的还是古法茶油压榨技艺。从选料开始,榨油师傅就以尺量度茶籽厚度,选择厚度适宜的茶籽,以免碾坯不均。然后倒入大锅中烘炒,待其自然冷却后反复碾压,踩压成粉饼。最后便是关键的木榨环节,五六位师傅喊着口号,在屋内有节奏地来回奔走,推动撞锤榨油。此法虽工序繁复、出油率低,但生态环保,榨出来的茶油味正地道、香醇清亮,可保六七年不坏,深受百姓青睐。

        事过多年,农村的榨油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操作被自动化机械所替代,但一些偏远的山区仍保留着古法榨油传统,继续以木锤的声声撞击述说着农人与油茶的古老渊源。

        最近几年,听说家乡建起了油茶绿色基地,原来的荒山野岭种满油茶树,一年四季茶油飘香。家乡人依靠油茶产业不仅装扮了大地,也富裕了生活。

        如今,即便孑身在外,闲时也要取些许来自家乡的茶油,炒一盘青菜,炸几颗花生米,温一壶老酒,醉意朦胧中,满眼尽是碧绿的油茶,满屋弥漫着乡愁的味道……

        (作者:廖辉军,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