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伴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质量越来越凸显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水平。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不仅有助于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更好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还契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人人尽力、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基本要求。
全面理解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义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经验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共享工业文明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就我国而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纳入到城乡共享发展系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反映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价值意蕴,即切实保证这部分群体在实现职业转移和身份转换过程中公平分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成果,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体现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共享发展理念强调个体与社会在根本利益与价值诉求上的一致性,既尊重个体对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又突出个体参与社会建设的责任。从社会流动规律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个体获取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好发展条件的重要途径;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城镇化发展动力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路向。对此,只有在实践中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为不同群体提供平等的发展条件并使其公平享有发展成果,才能有效避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带来的城镇边缘化群体的大规模出现,把农业转移人口个体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相统一的目标转化为现实。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体现了改革着力点和改革落脚点的有机统一。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和面临的新问题,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全面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的战略决策。提高劳动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受历史条件和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以本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瞄准这部分群体在职业角色、社会角色转化中遇到的关键制约因素,加强制度供给,引导社会资源合理介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不仅为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预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还将使农业转移人口分享更多发展成果,体现了改革的落脚点。
实现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抓手
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大多就业于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总体上处于维持自身及其家庭基本需要的生存型状态,活动空间大都局限于以“地缘、亲缘”为纽带的相对独立的城市边缘社会网络之中。对此,只有将共享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各个环节,从顶层设计上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在具体实践上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才能通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快速发展。
创新共享体制机制,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共享体制机制的建立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要立足于发展型就业导向,构建涵盖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居住条件等方面的系统化公共资源支撑机制,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改革举措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良性互动。同时,进一步明确中央、地方两级公共财政的职能属性,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社会成本分担机制,实现顶层科学设计和基层积极推进的相互协同。
搭建共享支持网络,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多元支持。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内部结构日益分化和利益取向日益多元的现实,要实施分类别、分区域、有层次的市民化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国家脱贫攻坚工程衔接起来,按照主体自身建设为前提、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基本方针,引导社会资本和互联网资源等精准嵌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全过程。
营造共享文化环境,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有利氛围。营造共享式社会文化环境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环节。为此,要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功能边界,创造公平正义、运转高效的社会流动环境;以企业和社区民主建设为基点,拓展农业转移人口的民主政治参与途径、提升其参与能力,扩展城市政治文明成果的覆盖范围;努力推进市民文化创新,建设以“包容发展”为特色的市民文化理念,营造出相互尊重、共建共享的市民文化风尚。
(作者:孟宪生,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