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世界史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现在可以到世界史坛上和同行相互切磋,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大体来讲,1952-1966年是第一阶段,此时的世界史教学与研究有了良好开端,编写了不少教科书和史料集,尤其是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四卷本《世界通史》教材,是各高校历史系长期通用的教材。这一阶段的研究著作大都是根据有限的史料和二手著作,不够深入,而且受苏联学者影响很大,缺乏独立见解。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学术主力,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他们的长处是探索重大的学术问题,其中对苏联史的研究是一大亮点。其他方面也有成绩,不过还不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我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学者的主力是改革开放后培养的学生,他们大都掌握相关分支学科的语言,熟悉世界史学科的国外理论和方法,也掌握相关的史学史知识及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开辟新方向、新领域、新热点,出版发表了大量论文、专著、大部头通史、国别史、专题史。当然,新兴的世界史学科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发展不平衡,欧美史部分比较强大,亚非拉史等部分相对薄弱;缺乏理论思维,提不出深入的理论问题;缺乏中国人的视角或者特色等。我国世界史学者应当高瞻远瞩,建立宏大志向,为国家、民族、学术贡献力量;了解社会实际,从社会中学习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既要百川汇海,也要在一定领域力求专精,深入钻研,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
——《历史研究》2019年第4期,马克垚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