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7日 星期六

    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误读

    作者: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7日 04版)

        一段时间以来,因为美方一些人发难,中美关系出现严重挫折。在美方挑起的持续一年多的中美贸易战烽烟未熄之时,美方近期推出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日前美国国会众议院又审议通过所谓“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美方的这些举动,粗暴干涉中国内政,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秉持双重标准和霸权逻辑,遭到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理所当然。

        山雨欲来,黑云压城。面对来自太平洋彼岸的风浪,中国保持着且仍将保持战略定力。这种战略定力,是对自己发展道路选择的自信,是对办好自己的事情的自信,也是对自己直面风浪、拨云见日的自信。

        一意孤行地打“香港牌”“新疆牌”甚至其他的什么牌,是美国一些政客一贯的做法,现在不过是变本加厉而已,因为他们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有着莫名的焦虑和恐惧,对世界发展潮流无知且抵触。这种出于恐惧和无知的抵触和打压,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更早已体现在经贸和科技领域,比如中美经济“脱钩”论,比如美方在高科技领域对中方的封锁打压。然而,刻舟求剑,抱守冷战思维,追随霸权惯性,逆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注定是一条没有前途的死路。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以合作共赢实现这一目标。

        中美关系出现倒退,美方一部分对中国抱持敌意者是始作俑者,也因为包括社会精英在内的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缺乏必要的了解与理解。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事出有因。中美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作为发展起来的大国和守成大国,有着不同的制度、历史和价值观。过去一百多年来的大部分时间内,美国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是有限的,更谈不上重视,自然也没有了解和理解的动力,甚至出现不少误解和偏见。例如主权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在近代饱受外来侵略屈辱、有着被殖民历史的国家,主权有着特殊的含义。但美国自建国以来,除在珍珠港事件中本土遭受外来军事打击外,美国的主权没有受到过破坏,反倒是美国随着国力的强大四面出击,不时对别国的主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主权对中国的敏感度和重要性,是很多美国人难以感同身受的。世界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荣誉高级合伙人彼得·沃克日前在纽约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就表示,美方对中国缺乏了解,存在误读。他认为,中国经过长期探索发展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有效回应了中国人民的需求。沃克在阅读了西方媒体关于中国充满刻板成见的报道后,今年撰写并出版了《强大、不同、平等:战胜中美间的误解与差异》一书,这本书的名字可以说很好地切中了当前美方对华认知的误区,点明了美方应当理性看待中国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主张打压中国者、主张中美脱钩者,在美国不乏其人。但美国也不乏有识之士能够看清世界大势和中美关系大局。远的不说,就在不久前于北京举行的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上,一批美国战略界、工商界、智库的精英人士,就对中美关系发出了理性的声音。美国前财长保尔森表示:“如果我们(美中两国)在经济上脱钩,又怎么可能联合应对共同挑战?”“当下次金融危机发生时,美中两大经济体如果不能有合作的机制,我们肯定会后悔。”基辛格在出席论坛期间表示,我很荣幸在过去50年里近百次访问中国,目睹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50年来,美中关系有过起伏波动,但总的方向始终是向前的。现在,时代背景已发生了变化,美中关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双方应该加强战略沟通,努力找到妥善解决分歧的办法,继续开展各领域交流与合作,这对两国和世界都至关重要。这些理性的声音,使我们有理由对中美关系保持信心。

        中美关系正常化40多年来,两国关系虽然历经风风雨雨,但总体上取得了历史性进展,给两国人民和世界带来巨大实际利益。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是中美关系的特征。在当前中美关系处于关键路口之际,不畏浮云遮望眼,理性看待中美关系,正确应对风险挑战,是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的应有之义。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那些在中美人民之间制造对立、煽动仇恨的行径,必将受到两国有识之士的坚决抵制,注定是竹篮打水。

        (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