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11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实践·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2日 星期一

    交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上海答卷”

    作者:本报记者 邱玥 孟歆迪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2日 11版)

    上海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科技之门”,象征着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孕育孵化功能。陈明松摄/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第一架国产大飞机、第一台出口欧美的大型医疗设备、第一款用于智能手机的人工智能芯片、第一个靶向脑-肠轴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GV-971……

        上海,一座创新涌动的城市,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诞生于此,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

        未来,上海如何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这为上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的殷殷嘱托,上海正从奋力发展、快速发展,向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转变,书写一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筑牢策源“基地” 突破“卡脖子”瓶颈

        一座城市的创新底色,决定了其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关键标志是创新策源力。

        谈到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第一发现者、第一创造者、第一开拓者、第一实践者,这四个‘第一’,对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伟说,这是为推动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所提出的明确定位,这意味着要让许多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在上海形成,从上海走向全国。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对标美国硅谷、纽约,英国伦敦,以色列特拉维夫等世界一流科创中心,上海目前仍有较大差距,一些高端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环节仍面临受制于人的隐患。

        怎么办?上海把目光投向强化基础研究的厚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海深知,没有在重点领域持之以恒的“深蹲助跑”,就无法实现创新突破的“起飞跳跃”。越是国家急需、容易被人“卡脖子”的领域,上海越是需要率先谋划、着力攻坚。

        甘露寡糖二酸(GV-971),是上海原创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去年10月,中国科学家首次报告相关临床3期数据,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全球约有4800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但在此之前16年,却没有一款治疗该病的新药通过临床3期试验,全球几大药企研发纷纷遭遇滑铁卢。这款新药是由中国海洋大学、位于张江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上海绿谷制药历经21年技术攻关,联合研发而成。用“国际首个、中国原创”来形容GV-971一点也不为过。

        基础研究投入大、见效慢,但原始创新又需要基础研究的突破,因此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为核心技术研发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为此,上海加大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开展原始创新。围绕增强创新策源能力,聚焦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解决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大力支持“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设施群、张江科学城建设,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功能型平台和新型研发组织,全力攻克新技术。

        利用“上海光源”,科学家成功破解了生命科学领域最难解的“蛋白质之谜”;同样诞生于上海、在全球科学界引发轰动的,还有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世界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以第一、第二的高票双双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国家科学进展榜单上,“上海原创”从未缺席。近5年全国50项重大科技成果中,由上海牵头或参与的达11项。

        据统计,目前,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4%,比五年前提升0.35个百分点,这个比重甚至超越大多数发达国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比五年前翻了一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始终处在全国前两位。

    打通转化“堵点” 构建强劲“增长极” 

        有了科技之花,还要结出产业之果。

        谈到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战略定位,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不仅要在知识创造上有重大贡献,还要有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李伟认为,上海不仅要在前沿性原始创新与战略性关键技术上大力布局,还要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抢占全球产业链制高点,实现从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跨越。

        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转化,是迈向高端引领的一个关键。业内人士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制约了上海占据国际最前沿的产业链制高点竞争。

        为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世界性难题,上海明确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单位和科研团队,让科研工作者享有更多的成果转化收益。上海进一步深化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解除了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的“捆绑”,部分研发人员开始分享药品上市后的利润。

        与此同时,加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优化机制、打通环节、消除堵点,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上海市已建或培育各类功能型平台近20家,平台服务功能持续提升。

        走进张江科学城,谁也不会想到,一个昔日枯苇摇曳、草木丛生的百亩小岛,如今已“变身”为国际人工智能高地。微软、IBM、英飞凌等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入驻,小蚁科技等国内独角兽企业纷纷落户。

        而在整个张江科学城,从1992年开园以来,已集聚2.2万余家企业,包括58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002家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人才约38万人,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外院士、中国两院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等450余人,产业创新、协同创新在这里蔚然成风。

        “上海既接近于产业腹地,同时又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积累,能够实现直接服务于产业和市场,这也是中国在占据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前沿地位的过程中,最需要的一个方面。”李伟说。

        今天的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70%左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1%。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越来越多新的“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转化。

        在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曹文泽看来,目前,上海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已具雏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红利逐步释放,激发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与活力。

    打造创新生态 深化体制改革

        正如高原上才能产生真正的高峰,科技创新越要发展,越需要良好生态的支撑。

        科技创新板正式开板,数据无条件按序向社会开放,首提“用人主体自主权”……通过改革创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上海加速前行。

        “我在创业过程中得到了全程支持和资助,并且政府给予我们较大的自由探索空间。”上海大学教授蒲华燕表示,上海对科技创业企业关注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拥抱新技术。达而观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陈运文说,来自政府的支持和肯定让他们这些“技术宅”备受鼓舞。5月15日,包括陈运文在内的10人获2018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科技创新之源,来自创新精英汇聚。上海大力推动国内人才持续培育的同时,进一步改革优化外国专家服务体系。截至9月底,共为227位外国人才办理《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3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19年,上海连续7年在“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排名第一。

        这只是改革的一个缩影。上海科创22条、科改25条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自主权的实施办法(试行)》火热出炉,“放权松绑”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等立法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当中……近年来,上海全力提升体制机制,一系列支持举措陆续施行。

        在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下,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之火已然燎原。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走在创新前沿的企业逐渐汇集在黄浦江畔,为新兴服务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上海作为一座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能够快速接受并融合新技术、新理念。目前,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创新活跃、高端人才集聚、区域协同互补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助力我们获得更多人才、市场、产业生态资源。”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说。

        面向未来,上海还将全力落实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各类资源更好地向创新集聚、在创新上发力。

        黄浦江畔,未来可期。

        (学术指导: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干春晖)

        (本报记者 邱玥 孟歆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