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立德树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兴国必先强师。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陆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师范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充分认识新时代师范院校的战略地位
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9月,他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党的十九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明确了教师在教育发展战略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并将此作为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之一,要求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师范教育是教师的摇篮,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源头,是教师教育振兴的主体力量。在师范院校提质发展的关键期,党中央、国家相关部门及时出台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振兴教师教育行动计划等系列利好文件,为师范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释放了诸多政策红利、注入了强劲活力,使师范院校进一步明确了自身肩负的国家任务和时代使命。强化师范院校“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优化师范专业设置,加强一流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建设,一心一意做好教师培养工作,是党和人民对师范院校的深深期许,也是师范院校应有的作为与担当。
全面构建新时代师范院校的办学体系
新时代赋予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领军人才和大国良师的使命。师范院校要牢牢坚守教育本位,旗帜鲜明地把教师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围绕做强、做实、做特教师教育进行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师范特色的办学体系。
一是完善新时代师范教育体系。要加强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要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学生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闭环系统,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要把教师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坚守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战略方向。要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融入育人过程中,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体系建设的核心,将经世致用、扎根大地、知行合一等家国情怀作为育人底色,努力构建涵养丰富的育人文化。
二是优化新时代师范课程体系。优化新时代师范课程体系,就要建立一流师范专业、一流师范课程。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加大跨学科交叉培养力度,探索实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充分突出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全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大力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相联系,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育人服务体系。注重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和奖惩的首要内容,明确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标准和本科课程教学工作量聘期内年均任务,在专业技术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指标。
三是创新新时代师范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完善第三学期制度和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为学生开展实习实训、科研训练、社会实践提供时间和空间。加强学校的体美劳教育,完善体育教学实施方案,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观念和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提升学校美育工作,如成立学校美育教学研究中心,统筹学校公共艺术教学规划和实施工作;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劳动教育的规划实施。
主动应对新技术革命对师范教育的挑战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方兴未艾。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信息化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作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早在2012年就提出以“国际化”和“信息化”为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方针,将“信息化”上升为学校发展战略。以“互联网+”实验室理念为引导,重点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职业教学新模式,推进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实验性学科实验项目建设,人文学科跨学科资源整合项目建设和教师教育文化传播、经济社会等类别的实验项目建设,争取未来3到5年建成一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将教师教育类及生命科学类等专业建设为国内一流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作者:赵凌云,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