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着力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何伟 王欢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6日 15版)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要求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教师“用学术讲政治”对于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对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新时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既是新时代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新时代高校教师的政治责任。

        “用学术讲政治”讲出理论的高度、思想的力量

        高校教师“用学术讲政治”就是要从学理的角度,以经验和理性为基础,揭示出当下政治生活中的因果联系,形成理性认知和科学阐释。高校教师从学术框架及其学理逻辑讲政治,能够增强政治思想、政治主张、政治要求的逻辑性和真理性,从而讲出理论的高度、思想的力量,真正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性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整体性、传承性等特点,是世界潮流、时代气息、中国风格的有机统一。高校教师“用学术讲政治”就是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以及为什么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等进行深度的学理阐释,就是要深度明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一脉相承关系,就是要深度挖掘其蕴含的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关注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通过“讲理”为学生把握政治航向,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成大学生在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上的同步转化。

        着力规避“用学术讲政治”的认识误区

        重学术话语轻政治话语的误区。常常过度强调学术话语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导致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脱节,结果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学术成果离社会现实越来越远,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了所谓“高级黑”“低级红”现象。同时政治话语因为缺少学术支撑而缺乏科学性,从而削弱了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重经典标签轻学术逻辑的误区。讲重大理论问题,常常限于引用经典著作的个别词句,贴学术标签,用文件解读文件,做简单的“传声筒”“复印机”“照相机”,对其反映的时代精神、回答的时代课题、应对的时代挑战,浮在表面,不及本质,缺乏“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讲重大现实问题,从现象到现象、从文本到文本、从讲话到讲话、从事件到事件、从概念到概念,好像雾里看花,该说的都说了但没讲透、没说深,不能让学生增强其理性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

        重教学方法轻理论涵养的误区。常常更多注重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应用,寄希望于利用新媒体或“讲段子”等形式吸引学生课堂参与,呈现出“抬头率”等表面“获得感”,而在提升理性思辨能力、强化思想理论的涵养方面重视不够,缺乏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鼓动性的口号讲政治、用宣传性的话语讲政治、用宣誓性的表态讲政治,貌似高屋建瓴、气势恢宏,实则蹈高临虚、大而无当,当时让学生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而没有真正触动灵魂,更谈不上铭记一生、影响一辈子。

        重思政课轻非思政课的误区。思政课用“用学术讲政治”的氛围正在形成,其实非思政课也有一个“用学术讲政治”的问题,而且涉及学科更广,涉及人数更多。然而非思政课教师常常认为政治归政治、学术归学术,“用学术讲政治”是思政课的事情,与本门学科关系不大,对本门学科“用学术讲政治”感到迷茫。

        着力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和水平

        夯实“用学术讲政治”的内功和基础。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们要在让理论说服人这方面下一番苦功夫,沉下心来读马列经典、读学科经典,善于借鉴各门学科的理论框架,辩证地、批判地、科学地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精心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收到“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的良好效果。

        牢记“用学术讲政治”的重点和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是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和繁荣中国学术不可多得的研究样本,也是学术界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契机。“用学术讲政治”就是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从源流视角探寻其理论渊源、从发展思维明确其历史方位、从现实逻辑彰显其时代光芒、从学理视角完善其科学体系,从而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术力量、逻辑力量、真理力量。

        培养政治性与学术性有机结合的能力。“用学术讲政治”就是要根据各门学科的学术规范,突出问题导向,上接基本原理,下接时代问题,找准学术接口,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系列重大政治判断、重大政治命题、重大战略决策进行深入研究阐释。不仅要讲述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而且要阐明这个成果的源头依据、实践根基和现实意义;不仅要解读党的方针政策,而且要分析这个政策的来龙去脉、理论根据和实践考量;不仅要讲清楚政治,还要讲清楚政治背后的学理支撑。

        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互动促进。思政课教师是“用学术讲政治”的主力军,同时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甚至是自然科学蕴含丰富的“用学术讲政治”的元素,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思政课和非思政课同时发力,可以有效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的目标。

        挖掘典型案例形成引领和示范效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各门学科应根据本门学科特点探索“用学术讲政治”的实现途径,深度挖掘典型案例,形成“用学术讲政治”的引领和示范效应。比如:通过分析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趋势及其对网络空间治理的新需求、5G网络“万物互联”等特性对传统网络空间治理的新挑战等,为中国倡导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学理支撑;通过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怎样参与国际分工,从而运用经济学提供的大量分析框架为新发展理念的开放发展提供学理支撑;通过分析经济增长“益贫性”减弱的机理和扶贫开发边际效用递减的现实,以及新时期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特点,为新时期扶贫开发为什么要“精准扶贫”提供学理支撑。

        (作者:何伟、王欢,均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BGJ075的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