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6日 星期六

    “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爆款产品如何告别“一锤子买卖”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刘瑞一 本报记者 张青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6日 04版)

        一分钟,33个新生儿诞生;一分钟,快递小哥收发7.6万件快递;一分钟,“复兴号”前进5833米……2018年,“一分钟”概念刷屏全国,被称为年度现象级融媒体IP。今年,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制作发布的“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与同类型融媒体产品相比,“中国一分钟”有何独到之处?每集2分钟左右的时长体量如何涵盖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它是如何走出爆款产品“一锤子买卖”的“怪圈”,成为系列IP的金字招牌的?记者近期走近“中国一分钟”团队,去一探究竟。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中国一分钟”的创意来源、创作过程,包括每期主题的选取、具体的制作流程等。

        “中国一分钟”团队:2018年伊始,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就开始围绕2018年两会的融媒体产品进行创意征集。在内部头脑风暴会上,有编辑提出可以制作一组以“一分钟”为核心的可视化产品——中国日新月异的成就,来自每一分钟;中国人与日俱增的获得感,体现在每一分钟。这一超脱宏大叙事的创意概念在团队内一拍即合,我们迅速采取行动,制作了一期样片。经过优化调整后,“中国一分钟”开始了“系列化”,计划推出《瞬息万象》《跬步致远》《美美与共》三集,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

        “中国一分钟”的创作采用了项目制,每集短片都从中心多个处室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主创团队。在前期策划中,我们针对每一部“一分钟”,分别搜集海量素材,进而精简出数百字的文案,让表述内容“有意思”“有意义”。在拍摄和选取镜头阶段,秉持“真”这一核心原则,用真材实料传递有价值的信息,用真情实感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对每一个画面、每一段音乐、每一段文案都仔细斟酌。例如在画面的选择上,既有能引起观者共鸣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婴儿绽放的笑脸、网上购物等;又有阐释大国力量的画面,如进出口、高铁等;还有可以引发国人自豪感的场景,如大阅兵、女排夺冠等。这些画面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充分论述“中国成就,源于每一分钟”,中国发展的每个步伐都扎扎实实。为了让“有意义”的画面更“有意思”,在剪辑阶段,我们对视频素材进行二度加工,精心打磨。例如,选择“景别逻辑顺序”按照景别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组接,或是选择“行为逻辑顺序”按行为动作先后顺序组接搭配。在具体推进中,无论是文案还是画面、音乐,都努力寻找触动用户心灵的那根弦,以平易近人的视角展开,将宏大叙事转变为感性的“走心”连环画,令网友更有代入感。

        记者:除了“一分钟”这一创意,您认为“中国一分钟”与同类型的融媒体产品相比,还有哪些特色?

        “中国一分钟”团队:成就传播是短视频中的一个常见主题,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采用系列微视频的形式和“一分钟”的叙事角度,就有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点。“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是媒体融合进入纵深阶段、移动平台优先传播的背景下,探索出的一种新型的新闻短视频。这个系列微视频不是城市风光宣传片,也不是专题纪录片或者新闻报道,不消费城市记忆情怀,也没有线性叙事故事,它更像是一种游走于纪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影像力量,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产品最大的特点之一。

        “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在展示手法上是客观而冷静的。它对宏观数据进行拆解,转换到一分钟,这一转换对受众而言是一种具有陌生感的表达,这种陌生感会使传播效果“增值”。当精美的画面伴随着音乐与文字依次出现,每一分钟的精彩与感动也依次展开。“中国一分钟”在影像情感上又是主观而丰沛的,既有娓娓道来、陈述信息的部分,又有渲染氛围、调动情绪的部分,丰富的视频层次可以带领用户进入一个个微观而具体的感受“单元”,不但深刻感受到祖国各地的变迁,而且与对家乡的深深认同感遥相呼应,用户内心的感动和自豪感也喷涌而出。

        记者: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中国一分钟”的成功对此有何借鉴意义?

        “中国一分钟”团队: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抛弃说教口吻,具体的、可感的东西往往更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做新媒体产品,切忌让用户有过高的使用成本,能够抓住用户碎片化时间的新媒体产品才有望成为好产品。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产品的生产与传播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将宏大叙事内容用网络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包装,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从传递内容、传递情绪到传递价值的升级。“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跳出“大成就”“大历史”的宏观视角,选择从“一分钟”这个小切口进入,用直观的数字和画面展现了每个普通人为过上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拼搏的过程。这个灵活转换让网友进入视频所设定的情感单元,情感共鸣被调动起来,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形成了有机统一。二是打造国内与国外、线上与线下联动的融媒体传播矩阵,通过有效把握传播分发节奏,全面优化推广流程,实现深度整合。三是新媒体传播要具有IP意识,力争让爆款产品告别“一锤子买卖”,让好的创意、好的策划发挥出最大效果,获得传播声量的增值。2018年,“一分钟”概念刷屏全国,被称为年度现象级融媒体IP;今年,我们以《中国24小时》上下集为起点,推出展示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24小时”微视频,打造“中国24小时”系列IP。

        (本报见习记者 刘瑞一 本报记者 张青)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