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开封遍开“黄金”菊

    作者:本报记者 丁艳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4日 09版)

        河南开封,是菊的世界。310万盆菊的芬芳中,随处可见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客。不久前举办的第37届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更是将开封“以文化城,城以菊名”的城市名片展示得淋漓尽致。

    一张城市名片

        菊花与开封的历史渊源颇为深厚。自古以来,开封爱菊、种菊、赏菊、斗菊、咏菊之风盛行。“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描述了当时菊花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至宋代,《东京梦华录》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无处无之。”爱菊者众,遂育成风,又反过来推动养菊技术和赏菊水平的提高。

        如何利用大自然的赠予打造文化品牌,推动发展?市委书记侯红认为,要放大菊花与文化的契合点,从而延伸出特色经济产业链。

        开封高标准打造了“一河两街三秀”“一湖两巷三园九馆”“三园五馆一中心”等重大文化项目,各大景区、文化企业通过打造一个个文化演艺节目,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品牌。

        开封“以文化城”,着力打造“宋文化”品牌,形成古城建设的独特魅力,被评为“中国最美历史古城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胜地”。目前,该市打造的古城墙文化带、千年中轴线文化带、大运河及水系文化带“三条文化带”,有力提升了开封的文化综合实力。处在“文化带”上的鼓楼夜市、清明上河园、汴梁小宋城、七盛角、大宋御河等文化旅游新景观,与盛放的菊花相得益彰,“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宋都古城的新气韵得到十足彰显。

    一场永不落幕的金色会展

        37年持之以恒,一年一度的菊花文化节已成为开封永不落幕的金色会展,有关部门极尽研究调查创新,使每届花会都有新的亮点。

        2015年菊花文化节上,开封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如今,随着8个国外城市的加入,以开封为新坐标、新起点,旅游联盟走向了国际化的合作之路。

        2018年菊花文化节期间举办的第20届中日韩友好城市交流大会,三国共4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让开封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开封以“办会”形式组团在国内10多座城市办起菊展,以菊为媒,加深与国内外的经贸联系。

        开封菊花的吸引力推动资金、项目、技术、人才涌入,为古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2019年菊花文化节共签约项目102个,总投资664.2亿元。

    一项富民富市的“美丽产业”

        在菊花节现场,记者见到了高级园艺师、开封市菊花文化产业发展协会高级顾问张玉发。张玉发说,开封菊花枝肥叶茂、花朵硕大、色泽纯正,有着“甲天下”的美誉,开封观赏类菊花的栽培水平和产品质量在全国享有盛誉。每年,全市菊花企业参与多个城市的各种展会布展,外销各类观赏菊1000多万盆,开封菊花已“开”遍全国各地。

        穿过喧闹的市区,记者来到祥符区刘店乡万亩菊花扶贫基地。刘店乡地处黄河滩区,2018年以来,该乡建设了“万亩菊花扶贫基地项目”,以“种植万寿菊—提取叶素—眼部疾病制药”为产业链条,采用“银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覆盖全乡农户种植菊花,并带动了200余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据统计,开封市现种植菊花面积近3万亩,形成了菊花种植、观赏、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全市菊花年产值达到1.3亿元,带动7000多户农民从事菊花种植、深加工及相关产业。

        (本报记者 丁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