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吕景山:悬壶三晋六十载

    作者:本报记者 李建斌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9日 01版)

    吕景山近照。李建斌摄/光明图片

        【光明访名家】 

        提起中医和针灸,大家耳熟能详。而时下大热的针灸疗法,离不开“国医大师”、山西中医学院吕景山教授60余载的研究、传承和发扬。

        1956年,国家开办4所中医大学。吕景山从山西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从那时起,他在中医世界一生求索,继承发扬“对药理论”,又创新提出“对穴理论”,为针灸学及针灸处方学的研究和发展创新了思路,树立了标杆,终成一代国医大师。

        在学医的道路上,有两位恩师——祝谌予先生和有“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盛誉的施今墨先生,对吕景山影响特别大,可以说是两位“大医生”成就了他。

        当年,在北京中医学院学习的时候,祝谌予教授将自己办公室的钥匙交给吕景山,给了他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吕景山因此有更多机会向恩师请教。祝教授白天带他出诊,晚上给他讲中医经典、名家医案和心得体会,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

        1961年,经祝谌予引荐,吕景山拜施今墨先生为师,侍诊左右,聆听教诲。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吕景山感叹,学中医没有捷径可走,虽然有名医教导,仍需要钻研,善学巧学。

        吕景山将施今墨常用的百余对“对药”整理成册,又增补了“对药”百余对。这就是在中医界颇有影响的《施今墨对药》的雏形。此后20多年间,吕景山边临症边研究,逐渐将药对增至270多对。施老的“对药”理论,为吕景山打开了另一扇中医学的大门。吕景山曾学过针灸,研究“对药”过程中,结合临床实践,逐渐发现了“对穴”的规律,并形成了独特的取穴、针灸手法。多年后,吕景山的女儿吕玉娥等传承人将他撰写的《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充实,定名为《吕景山对穴》。

        1975年,山西省组建援助喀麦隆医疗队,吕景山被选为随队针灸医生。在喀麦隆,他救治患者4万余人次,为中医在海外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85岁高龄的吕景山,经历并见证了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对中医人才的培养有着自己的思考。

        “中医的生命是疗效,中医的希望在基层。”多年来,吕老深感我国缺乏实用性中医药人才,培养一批针药兼修、精于岐黄、诚以济世的中医全科医生,是他的心愿。但令吕老感到忧虑的是,有的徒弟拜了师,连药方都静不下心来抄,不愿意跟老师出诊。“这样,怎么可能悟到老师的处方与辨证窍门?在写临床经验总结专著时,我就深有体会,老师的有些思路不是靠书写就能传达明白的,需要师徒在共同临症过程中体悟。”吕景山说,自己干了一辈子中医,就希望中医能一代代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中医学好有窍门:早临床,多临床。经验,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太重要了。中医学得好不好,理论学了不算,合格不合格,要看临床。”吕景山教授说,不论是研究“学”,还是研究“术”,均宜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工作,忠厚诚实做人。

        多年来,吕景山将临床经验整理成册出版,其学术思想影响了几代中医人。吕景山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成立后,他通过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渠道指导年轻人,并以“师带徒”形式传承临床经验。

        “行医几十年来,施老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那就是‘经验要从点滴积累做起,要多临症、细观察、详记录、勤整理,学会用辩证法去指导临床’。”吕景山从恩师们那里学到了精髓,一直保持着“敬命求慎”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位患者。

        “从医60年,我只是本着‘治病救人’的初心,尽心治疗每个病人。”吕景山现在依旧白天应诊,下班后静心把看过的病人在脑海里过一下,哪个方子开得可以,哪些还需要改进,必要时准备复诊时的处方。

        (本报记者 李建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