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地铁,座位旁放着《小说月刊》,随手翻读一两篇短篇,到站,起身下车。天津6条地铁线路上,行驶着18列书香地铁专列。开卷有益,短暂的时间让人们放下手机,拿起久违的书本。2019书香天津·全民阅读活动,让天津飘满书香。
出门遇见书
坐落在天津大学里的海棠书院熙熙攘攘,午休时间,300平方米的书院找不到空闲座位。负责人尤俊伟介绍:“海棠书院是原来的天津大学出版社书店改造的,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对传统实体书店冲击很大,书店关门了,但学生们还是需要一个读书休闲的地方。”今年3月海棠书院开业,这是一个集书店和餐饮为一体的书吧,偶尔还举行小规模的读书会。海棠书院开业至今仅半年,已扭亏为盈。在2019书香天津·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的最美书店网络评选中,海棠书店榜上有名。
类似的城市书吧在天津还有不少,许多商业餐饮场所也设立了“城市书吧·阅读新空间”,着力打造阅读+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空间,这些分布在高楼大厦间的24小时城市书房、坐落在餐饮等商业群中的“城市书吧·阅读新空间”,让天津市民随时随处可以遇见书、读书、买书。
8月,天津的地铁列车上开始放置图书。有畅销书也有卡通漫画,有养生保健图书也有地方志。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地铁投放的图书已达3500册,如果乘客在地铁上没有阅读完,可以扫描二维码进行购买或者在线继续阅读。”
2006年至今,全民阅读活动已经走过了13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一直在为全民阅读活动忙碌着,他说:“第一是‘书香天津’整体活动设计和落实有声有色;第二是天津出版集团及所属出版社为开展全民阅读做了很多工作,有些出版社如新蕾出版社为开展亲子阅读和校园阅读出版了不少好书;第三是天津创办了两个很有特色的读书节,即青少年读书节和农民读书节;第四是天津的图书馆、农家书屋、城市书吧、社区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颇具特色。”
爱书已久的津城
天津百姓爱书,由来已久。
周末是天津与周边县市书迷赶“天津旧书”大集的日子。从早晨到中午,天津古文化街集中了百余摊位,上千人来来往往。
倪斯霆逛书市的习惯已有20多年。作为天津市出版研究室《书报文摘》的总编辑,他对天津书市小有研究:“天津的书市由来已久,因为历史原因,管理原因,中断过几次,但因为爱书人太多,书市作为天津特有的文化现象一直坚持至今。每逢周六日,唐山、保定、北京的爱书者都会到天津的书市转转。”
聂震宁认为:“天津虽然是一座老工业城市,但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这里有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卓有影响的优秀作家,有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出版机构,有历史悠久的公共图书馆,还有多所国际国内‘双一流’大学,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基础非常好。”
不可否认,互联网发展给出版社、书店、图书馆都带来了影响,面对数字出版、网络书店,这些实体书吧、书市和各种阅读空间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海棠书院是校园书店,尤俊伟说:“海棠书院的盈利70%来自餐饮。买书的人的确不多,但是读书的人也不少。在校园里,营造一个读书的环境,这本身就很有意义。”聂震宁则用“闲时读书、忙时读屏”总结读纸质书和手机阅读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们在碎片时间里用手机阅读总比不读好,可当有了闲暇就要努力去读一些完整的书,这两种阅读可以形成互补。
变化的农村书屋
提到天津农村的全民阅读活动,首先就会想到农村书屋。一间活动室,数排书架上放着图书馆捐赠的书籍,还有十几套桌椅。
西青区张家窝镇文化站站长牛金勇熟练地演示着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书机、电子书借阅机的操作。在这个面积约200平方米、上下两层的青阅书苑24小时智能书房里,每个人都在安静地找书、看书。像这样的24小时书房,目前天津已建成十几个。
“古柳讲坛”文化公益讲座,是西青区开展多年的文化活动。讲运河,讲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史和制作,讲童话与人生……讲坛引领着不同年龄层的人们深层次地阅读。在今年的农民读书节期间,像这样的活动,全市举行了30多场。
让农家书屋管理员们开心的不仅仅是村里基础设施的改善,书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从4月开始,滨海新区图书馆汽车图书馆投入使用。载满图书的“大篷车”与基层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结合,让农民读者在家门口就能读到好书。
“农民读书节”是天津市在2019书香天津·读书月中专门为农民举办的活动。武清区举办的“我和我的祖国”青年读书分享会中,青年读者们畅谈各自与书相伴的成长故事;静海区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诗歌朗诵会、蓟州区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经典诗文朗诵大赛,来自不同岗位的朗诵者深情讲述70年来的辉煌巨变……
从城市到农村,从青少年到老人,从书市到地铁……读书,正成为天津的一道新景观。
(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