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书话】
建筑,是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更是智慧的结晶。从埃及的金字塔到中国的长城,从西方的石建筑到东方的木建筑,中外历史上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建筑遗产。在众多建筑名家中,贝聿铭是学贯中西、融通传统与现代的建筑大师,他的人生历程和建筑作品,构成了一个时代最绚丽的文化场景。读《百年贝聿铭:东方与西方,权力和荣耀》(以下简称《百年贝聿铭》),对于我们清晰认识这位建筑大师的人生历程、建筑主张及建筑作品,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两位作者均在《三联生活周刊》任职,他们对历史与文化、建筑与生活长期关注,出版了多部相关著作。为了撰写《百年贝聿铭》一书,他们曾经在纽约、巴黎、上海、苏州等地,采访了贝聿铭的家人、助手、朋友,寻访了贝聿铭设计的标志性建筑作品。本书既是一部贝聿铭的成长传记,又是一部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的编年史。
贝聿铭(1917.4.26—2019.5.16)祖籍苏州,出生于广州,20世纪30年代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在他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获奖作品无数。作为现代主义大师,他善于利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等。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栖居态度。贝聿铭终生孜孜以求的,就是使栖居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和艺术追求,虽然他冠以“现代主义建设大师”之名,可是在他的建筑设计理念里,好的建筑无关体量的大小、无关装修的豪华,无关造型的别出心裁,建筑设计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价值观念的彰显,有怎样的地理条件和人文传统,就应该有怎样的建筑,建筑是人的思想之延伸。建筑也是一种艺术作品,建筑只有与真理并肩而行,才能显现其中的美。在贝聿铭的建筑理念中,每一块砖石、每一根钢筋,都是一种语言。
纵观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色。其一是简洁明快中具有丰富的变化和细致的处理。他的一系列建筑作品中,除了方块和长方形体外,常常可见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方锥形、五边形等等。这些基本的几何形状,被他以千变万化的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创作出许多令人欣喜的建筑形象。例如艾弗森美术馆、约翰逊艺术馆、梅隆艺术中心、华侨银行中心、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等等都是鲜明的例证。
其二是建筑与地理环境相契合,建筑个性明显。如他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完全融入苏州古城的自然环境中,为了设计这一建筑,对于博物馆周边的水质标准,他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博物馆内部的水池、竹林、假山等,和苏州园林相映成趣。
其三是建筑的构造性与雕塑性并重。如他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最初法国人很是反对,认为金字塔造型是埃及的,可是贝聿铭的建设理念是开放和包容的,他大胆借用了金字塔简洁的造型。这个玻璃建筑建成之后,很快成为巴黎具有雕塑特质的建筑,贝聿铭生前曾经多次说过,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建筑作品。
其四是建筑精致的细部处理。任何成功的建筑作品,既在于总体的把控也在于细部的处理。细部的处理体现出一个建筑师的造诣水平。在建筑设计中贝聿铭总是对细节反复推敲,直到满意为止,并要做到“与众不同”。如他设计的纽约大学高层公寓高30层,在窗下墙上做一横凹槽,增加一条阴影,使整个墙面变得轻巧。他的建筑作品转角挺直明确,但有时在旁边加一条线角,便减少了僵硬之感。对于建筑细部的处理,体现了他作为东方人细腻精致的审美情趣。贝聿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建筑设计方面又博采众长,其建筑作品融贯中西。建筑是一种物质文化的存在,只有关照过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这样的建筑才富有内涵,经得起时代的检验。通读本书不难发现,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粗犷的结构造型浸润着水墨丹青,无论是开放的现代元素,还是含蓄的曲径亭榭,他总能完成空间布局的融合与延展,用艺术诠释作品的灵魂,以功能承载建筑的朴素。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没有一成不变的风格,东方的、西方的、传统的、现代的、具象的、抽象的,都会被他所用。在他眼里的,建筑主张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靠建筑本身来证明,他相信他的建筑能说话。贝聿铭虽然驾鹤西去,但是他设计的一系列建筑作品,依然会影响后世的建筑设计。
(作者:陈华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