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安徽农民宣讲员李坤池义务宣讲40年

    作者:本报记者 常河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4日 04版)

        9月底,一临近国庆节,年近80岁的李坤池比平时更忙:仅9月26日一天,他就先后在安徽阜阳市颍州区三塔镇卫生院学习会上、镇企业党支部学习会上作了《绽放初心光芒,担当使命前行》的义务宣讲。之后,区里、市里多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宣讲都在等着他。

        “喇叭一响,老李开讲。”40年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胡庙居委会农民李坤池,共写下读书心得和宣讲稿件达500多万字,义务宣讲2000多场,受教育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达20万人次,被农民亲切称为党在基层的“草根发言人”、宣讲政策的“大喇叭”。

    热心肠的老支书

        从1963年开始担任村干部,直到1991年从村支书任上退休,李坤池没有离开过农村和土地。

        李坤池1940年出生于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胡庙村一个贫农家庭。“小时候,家里穷,几乎没吃过一顿饱饭。”1958年,李坤池考取了合肥财贸干部学校。一年后,毕业分配至当时的安徽省委机关钢厂,任炼钢车间计划统计员,从“泥腿子”变成了“省城干部”。1963年5月,为响应当时政策的号召,李坤池回到了家乡,从文书到会计,再到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一干就是28年,直至退休。

        “那时,每个村都有大喇叭,那就是我宣传党的政策的主要手段。”从那时起,收音机、报纸、手抄稿就成了李坤池随身携带的“三件宝”。白天,他从收音机和报纸上获取信息,经过整理加上自己的感悟,“把那些政策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晚上,李坤池坐在灯下,把感悟写成顺口溜,“在俺们阜阳地区,老百姓就喜欢听顺口溜,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第二天,这些带着淮河流域浓郁气息的顺口溜就通过大喇叭传播了出去。

        从此,李坤池就成了村民喜欢的“大喇叭”。

        “老李的每句话都能说到农民的心坎里。”77岁的村民陈忠献作为李坤池40余年的老朋友,李坤池这些年来的付出和努力他都看在眼里。“老李不仅能讲国家大事、党的政策,农田种植、生活小事他都乐于出手帮助,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

        李坤池一直信奉“人生的乐趣在于‘干净’”。做村支书28年,他从没有利用权力为一个子女安排工作,甚至儿子符合推荐上大学的条件,他也动员儿子把机会让给了别人;女儿符合当民办教师条件,他仍然把指标让给了下放知青。

    宣讲首先要让群众听懂

        在李坤池看来,只有讲不好的宣讲者,没有听不好的听众。李坤池说:“尽管是义务宣讲,但对我来说就是快乐,无论讲台多大,无论听众多少,我都尽心尽力真情宣讲。”

        于是,田间地头、村口饭场,集市上、农班车上,甚至医院里、大学课堂、机关会议室,到处都成了李坤池宣讲的“讲台”。针对农村天价彩礼、奢侈婚礼现象,李坤池说:“现在农民生活好,彩礼要得真叫恼;见面就是万里挑,万紫千红一地绿……有房有车还不算,彩礼还要十五万;娶了媳妇想享福,到处躲债只想哭;提倡文明办喜事,党员干部要带头。”

        邻居龚玉田说起这位老哥哥,满脸都是钦佩:“俺识字不多,很多政策下来,没精力看,也不明白。老李给俺这么一讲,俺就心里亮堂了。”

        在李坤池家的堂屋里有两个柜子,一个存放各种学习资料和书籍,一个存放他多年积累的手稿。而在他的卧室里,除了一张床,就是那张一米高的“书桌”,桌上堆满了各种资料。每天,他蜷着身体趴在桌上查资料、写材料。

        “我每天坚持至少学习两小时,要写两页至少1000字的读书笔记。”李坤池说,“自己必须要认真学习并且了解国家大事和身边的新闻,顺口溜的内容才能完全符合政策原文原意,然后在句式、用词和表达上下功夫,有时候一句话要想一整夜。”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在李坤池精神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像他一样加入到宣讲行列中,颍州区三合镇于2004年成立了由李坤池担任团长的“农民义务宣讲团”。李坤池也入选了2017年9月份的“中国好人榜”榜单,成为敬业奉献好人。

    从农田到心田

        下午4点,投递员李强像往常一样,拿着一摞报纸杂志来到胡庙居委会。“又来给老李送报纸吧。”正在门口翻晒玉米的邻居已经和每天送报的李强再熟悉不过。

        三合镇党委和政府为了支持李坤池做好宣讲工作,帮李坤池订了各类报刊,还给他配了一台电脑,连接上安徽省委组织部的远程教育系统“先锋在线”,足不出户即可掌握天下大事。这让李坤池如鱼得水,“宣讲就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吃透了政策,知道群众的心事,宣讲才能有的放矢”。

        说起新中国70年的成就,李坤池张口就来,“大数据云计算,中国天眼入云端。机器人进车间,无人机到田间”,所有的流行词汇和新科技名词,他熟悉得像菜园里的蔬菜。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生态环保、低碳减排,李坤池不断拓展宣讲范围,紧密联系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一次去医院看病,李坤池发现病人对新农合缺乏了解,于是,候诊的间隙,他开始了宣讲。过去是“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了一次院,一年打工白干”。现在是“生了病不要烦,新农合保平安。合作医疗好方案,吃药看病报销钱”。之后,他又把“新农合”政策编成了顺口溜,走村串户向农民宣讲。后来,三合镇的农民参合率达到了90%,位居全区第一。

        2015年,颍州政法委、颍州区司法局在三合镇举行“李坤池调节工作室”揭牌仪式,这是颍州区首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一线人民调节工作室。从此,宣讲之余,调解邻里纠纷、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又成了他乐此不疲的事。村民张明奎和邻居因为一点琐事发生争执大打出手,李坤池闻讯赶来,在他的极力劝说之下,两家人最后达成协议和好如初。

        “党的理论知识是一束光,不仅点亮我,更要照亮村民。”尽管年事已高,但李坤池宣讲的劲头一点没有消减,李坤池说:“只要还能动,我就要一直宣讲下去。”

        “等我退休,我就开着车,带着老李,跟他学习宣讲去。”阜阳市颍州区委讲师组组长高尚说。

        (本报记者 常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