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让生命歌唱

    作者:朱永新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1日 13版)

        中国是诗的国度。正如林语堂认为的那样,诗歌在中国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宗教的作用,诗歌丰富、凝练地表达着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可以说,一部诗歌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史。

        9月,受邀参加叶嘉莹教授归国四十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一个向95年的诗意人生致敬的典礼,也是一个向为弘扬诗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奉献毕生精力的先生致敬的仪式。

        先生的一生,是一部诗意的传奇。90多年前,孩童时的先生就开始吟诵古诗词;70多年前,青少年时代的先生开始创作旧体诗词;60多年前,先生开始在中学和大学教授古诗词;40多年前,先生用1878字的长诗《祖国行》记录了她回到祖国的心情:“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40年前,先生正式回国定居,为了传播诗词文化走遍大江南北。我们也由此与先生缔结了诸多缘分。

        记得大约在12年前,我在飞机上,偶然读到一篇讲述先生的诗教主张的报道,题目是“给灵魂洗个澡”。当时83岁的先生说,她这一辈子都是为诗教而活着,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医治唯利是图、浮躁病、空虚症的一剂良药,能够给人们的灵魂洗个澡。那些诗词作者的思想、人格、品行,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都在他们的诗歌中体现出来。诗是心灵的一种交流,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造访,是一种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相互感发。她相信,古典诗词这份中华民族的遗产,可以成为现在精神的教科书。她体会过诗歌里面生动、美好、高洁的境界,而现在的年轻人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够把这扇门打开,让大家都走进去。这就是她一辈子要做的事情。那一天走下飞机,我去参加一个诗教课堂教学研讨会,就以“给灵魂洗个澡”为题做了一个同题演讲,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那次演讲,既是我向先生学习的结果,也是我与先生的诗词之缘。

        不仅我,我们新教育的教师们,也和先生有着特别的缘分。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成长为起点的探索,从十年前开始,先生所著的《唐宋词十七讲》就成了许多新教育种子老师的必读书目,我们还组织了这本书的网络共读和研讨。可以说,新教育的诗歌教学得益于先生的智慧。

        这些年来,我们以先生为榜样,一直致力于诗教在基础教育层面的薪火传承,从1999年新教育萌芽开始,我们就推出了晨诵。以晨诵为起点,我们又进一步构建了“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出版了《新教育晨诵》系列图书。我们用诗人的咏唱,让每一个读者的生命放声歌唱。诗歌是心灵的歌唱,它能开启每一个黎明,让精神得以明亮,灵性得以激发,它擦亮每个日子,呵护每个生命。设想一下,在诗歌的陪伴下,生命拔节、绽放、歌唱,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真正的教育,一定是诗意的。诗意的教育,一定是幸福的。

        让生命歌唱,又何尝不是对叶先生的咏叹呢?诗教像一束光,照亮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漫漫长路。先生的诗教,是青春诗教,亦是生命诗教。青年学子在叶先生的诗教里,感受到摇曳的诗情、青春的活力与生命的魅力。先生的诗教,培养的是具有开阔的生命气象、自由独立精神的大写的中国人。这不正是让中国人的生命放声歌唱吗?

        95年来,先生始终不忘初心,以永恒的笑、母亲的心,驾驶着古典诗歌之船,在现代生活中乘风破浪,用诗词在纷繁世间播撒光明与仁爱的种子,唤醒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我在心中特别向先生致谢、致敬!

        (作者:朱永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