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1日 星期六

    绿色社区,美丽中国的微观实践

    作者:徐鹤 郭永园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1日 05版)

        雄安设计中心以“绿色生长·活力社区”为主题,将“绿色”理念贯穿于能耗、循环、材料选择以及运营管理多方面。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环保笔谈】  

        社区的绿色化发展既是全球范围内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趋势,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的微观实践。那么,什么样的社区才是绿色社区?怎样创建绿色社区?

    绿色社区的时代新解

        绿色社区的理念源于19世纪后期的西方。其中,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侧重于硬件建设的园林社区;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强调软环境建设的可持续社区;近年来则侧重于大数据时代开启的智能低碳社区。绿色社区强调建筑的低碳设计、空间绿化、节能减排等方面,虽然在后期发展中认识到文化和公众参与等价值,但评价体系还是聚焦于硬件设施和环境景观的绿色化。

        我国的绿色社区建设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环保社区建设,通常指具备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建设理念仍属于绿色社区建设的1.0版本。

        进入21世纪,我国绿色社区建设发展势头较快。2001年,中宣部、原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联合颁布《2001—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绿色社区创建任务。2005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对全国112个“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先进社区给予表彰。2009年以后,绿色社区的创建与评选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开展。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色社区建设的内涵被赋予新的意蕴,理念也随之提升。新时代的绿色社区是旨在实现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共生、共荣、共存、共进的生活生命共同体,是集“绿色思维—绿色行动—绿色人格”于一体的“生态人”组合体,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现代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和具象存在。

    绿色社区建设有待完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绿色社区1万余个。绿色社区创建不仅极大地保护、提升了居民的公共环境权益,提高了民众的环境素养,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活动平台,还推进了中国特色环境法治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同时也为国家环境治理提供了参照典范,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然而,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社区建设目前还有诸多有待完善之处:

        一是还停留在生态景观层面,用生态学、环境工程学、建筑学等自然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引领,将绿色社区建设等同于社区的绿化美化、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更高层次的社区社会生态化、共同体化、制度化建设远远不足。

        二是缺乏统一的治理体系设计,呈现出“九龙治水”的碎片化治理格局。绿色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建等治理内容,需要党委、政府部门、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当前,虽然一些单位和部门各自发布了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但在国家层面尚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协同治理的局面尚未形成。

        三是偏重经济效益,对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关注不足。现有的绿色社区主要关注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认为经济利益是建设绿色社区的核心要素,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内容虽然已经纳入绿色社区建设,但是与经济指标仍无法相提并论,导致绿色社区出现“重经济效益、轻价值文化”“有城市社区、无乡村城镇”的单向度发展。

    绿色社区建设的途径

        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应成为新时代绿色社区建设的基本格局。一方面,各级党委应将绿色社区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基层党组织要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中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实现“红绿交融”;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成立多部门参与的组织机构,消减碎片化治理的低效,形成协同治理合力。此外,可通过制度建设为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绿色社区创建提供机会及合作形式。

        系统全面的生态化是新时代绿色社区建设的根本遵循。新时代绿色社区包括生态景观、生态制度以及生态价值文化三个方面。针对既有不足,重构评价体系应成为新时代绿色社区建设的首要议题,可通过“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多主体协同研究,吸收国内外经验做法,建构一个契合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实际的绿色社区评价体系。

        社区与高校的“区校共建”模式是新时代绿色社区建设的有益途径。高校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科研成果、师资力量和组织性强的密集人群,社区拥有诸多可以进行研发合作和成果转化的企事业单位,“区校共建”能够很好地实现绿色资源、技术、文化和成果共享。在这方面,国内已经开始了很好的探索。2019年7月,深圳市与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签订合作备忘录,建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基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机制创新、技术应用以及理念宣传,打造有特色的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样板,总结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绿色社区建设模式,由此实现了大学和绿色社区在新时代的“联姻”。

        (作者:徐鹤、郭永园,分别系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秘书长,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副秘书长)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