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和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论述,有两大显著特点: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大背景出发,把文物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增强文化自信、铸就国家和民族之魂紧密相连。他始终把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个文化整体加以关照、把握和推动。在坚持保护放第一位、社会效益放第一位的同时,他又要求“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这是着眼于大的背景,着眼于人的塑造、精神塑造和文化的塑造。现在香港发生的事情,让我们想到更严重的问题在台湾,民进党当局搞“台独”一个重要的卑劣手段就是歪曲历史,把中国史并入东亚史,要从文化历史上切断台湾和大陆地区的联系。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人们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并进而巩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积累起更加坚实厚重的文化自信。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巩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只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立场,自觉运用好中华文化的资源和力量,就不仅能让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扬光大,也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坚决反“台独”、反“港独”、反分裂,维护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他站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把中国文物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文明获得新发展以及中国承担更多国际文化责任紧密相连。他主张要积极开展对等的、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文明交流互鉴。其中,文物考古领域的对外交流,是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宣布,“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我们深信,这一行动的逐渐开展,必将成为我们学习、吸收域外各文明优秀成果的大课堂,也必将大大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的文化力量。
(作者:刘曙光,系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