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70年·身边的变画】
本期主题:
住
创作院校: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指导教师:罗正
撰文:蒋新军
住所,凝聚着人最丰富的记忆和情感。新中国成立70年来,茅屋变广厦,我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百废待兴。老百姓的居住条件还很简陋,大多数地方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但人们依然勇敢、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六七十年代,老百姓家里有了一些简单的家具。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幸福生活辛勤地劳作。家家户户贴着毛主席像,“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传遍四方,那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八九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装上电话,打开电视机,孩子的奖状贴在墙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干劲装在心里。我们的家慢慢发生着变化,它可能还没有那么漂亮、那么阔气,但它已经联上了外面的讯息,精彩的世界在向我们走来。
当千禧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耀,新世纪到来了。更多的人富裕起来,生活品质极大地提升了。家用电器多了起来,大彩电、DVD几乎是每个客厅的必备。人们更在意居家的舒适度,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品位装点自己的家。家庭更温馨了,空间更敞亮了。
如今,现代科技进入家庭。机器人成为孩子们寓教于乐的小帮手,家庭娱乐与VR观影模式丰富多彩,智能设备层出不穷。现代简约风、中式古典风、欧洲田园风……各种各样的家居风格五花八门。
家,是现代生活的缩影。住有所居,人人乐居,一个个美满的家,撑起我们美好的生活。
住所的外观,体现了住房的品质。
第一张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体现大部分农民的居住环境,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只要有得住,什么都能住;
第二张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筒子楼,它是中国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制度紧张的产物,拥挤、热闹的居住环境是筒子楼最典型的写照;
第三张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福利房,设施已经相对完善,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
第四张是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商品房,生产力快速发展,年轻人结婚买房成为新潮流,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善;
第五张是现代的新型小区,人们越来越追求舒适的、高品质的生活,住房的选择也变得非常多,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的装修、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