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银幕上,以乡土为背景的喜剧,诸如自《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喜盈门》,一直到新时期的《秋菊打官司》等作品,无不充沛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洋溢着一派中国式的幽默与谐趣,因此成了历久弥新的经典喜剧作品。而以晋风民俗为背景的乡土喜剧新作《耿二驴那些事儿》,无疑是继承了新农村乡土喜剧的传统,并以富于创新锐气的大手笔,创造了一个在新时代背景下,敢于带领全村村民脱贫致富的农村新人耿二驴的典型形象。该片既是十分清新的生活喜剧,又是十分鲜活的性格喜剧。
这部作品从“东北乡土风情”移步而不离根,也即奠基于我们民族乡土文化之根脉,开拓出一种洋溢着“新山药蛋派”泥土气息的新格局,并绽放出一种唯中国农民所独具的幽默情趣与美学风采。
在历来的民间话语里,驴与蠢并列乃为“蠢驴”,奚落人时也常用此二字,或所谓“黔驴技穷”。与勇敢的战马、与扛大活儿的骡子以及与善耐力而长途跋涉于沙漠的骆驼,其各自的品性皆有所不同。而驴子尽管推磨碾压或耙地耕田等农活儿,也都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农家人全都离不开它,但偏偏就是名声叫不响。
该片颇为大胆的喜剧创意就是:主人公耿二驴,偏偏就选了这个“驴”来跟他做伴。他与驴为亲,牵着驴来创业,并以集体养驴致富。主人公外号叫“耿二驴”,“耿”是他憨厚而耿直的秉性,“二”原指一根筋式地冒傻气,“不二”则体现了一种专心归一、一心一意的精气神。这位耿二驴,在贫困的青龙山村,因他的实干精神,赢得全村村民的拥护而当选为新的村主任。他踩着脱贫致富的时代轨迹,敢于顶着乡长代表上级下达的指标,即所谓精准扶贫规划——并不问此地山坡上土壤如何,竟然下达了将扶贫款项用于在山坡上种植樱桃树的指令。耿二驴却采取因地制宜而自拿主意,以“三招鲜”亮相:其一,先帮寡妇钱五嫂从“驴肉香饭庄”董事长胡娇处,还清借贷而将种驴赎了回来;其二,带领全村人牵着驴队,向巨龙炼胶厂秦老总将拖欠村里的30万元追了回来;其三,建成青龙山养驴基地,村民以毛驴入股成了股民,按股分红,按工发饷,终于实现了全村一心一意奔小康的梦想。在庆功的欢乐氛围里,他竟然又以牵着驴群来求婚这种二得不能再二的方式,博得胡娇的芳心。
在影片里,主人公耿二驴三十好几还打着光棍,他是青龙山村里全村唯一的一个没有进城去打工挣钱的年轻人,他笨吗?并不是,他聪明得很,他留在家乡就是为了让全村人都发家致富。然而,他也面临着自身的矛盾,他老母亲就特别为他的婚事操心。这样,他事实上就面临着“个人婚姻与全村致富”之间的矛盾。影片首尾呼应,开端是主人公独自喜滋滋地唱着具有浓郁山西民间特色的情歌,结局则以耿二驴与胡娇新婚,边舞蹈、边放声对唱,并伴以山西地方特色的唢呐与板胡,来表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世界上的优秀艺术家,都对现实有着独具慧眼的发现,并创造出具有自身民族文化内涵与底蕴的作品,这才构成了世界艺术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面对当今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日渐明朗与深化的新空间、新机遇,有着民族文化底蕴又具有独特喜剧魅力的电影作品,必将占有一席重要位置。《耿二驴那些事儿》如果拿到海外市场去放映,也将赢得外国观众的青睐与喜爱。
倘若作中西比较,比如卓别林的电影《城市之光》,那位来自社会底层的流浪汉查理与美丽聪慧却双目失明的卖花姑娘之间,那充盈着抒情气息却又点到为止的情感交流,既含蓄又动情。将独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热烈开放的喜剧《耿二驴那些事儿》与之比较,二者之间,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黄式宪,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