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1日 星期日

    扼住敌军咽喉的激烈鏖战

    ——访榆林桥战役旧址

    作者:本报记者 党文婷 章文 费建异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1日 02版)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青山曾留迹,登临忆战场。昔日榆林里,红旗翻波浪。”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留下了许许多多闪耀着革命光辉的故事,或艰苦卓绝,或感人泪下,或壮烈激昂。8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陕西省富县的茶坊镇榆林桥村,重温榆林桥战役这一充满革命智慧和英勇气概的历史时刻。

        1935年9月,由徐海东带领的红二十五军与西北主力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在延川永坪胜利会师,宣布成立红十五军团,并共同制定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计划。当时,围攻西北根据地的兵力有7个师之多,红十五军团决定率先打击敌人的主力,于1935年10月1日在劳山发动“围城打援”“诱敌深入”的伏击战,全歼了国民党110师两个团,俘敌3000余人。

        “劳山战役使国民党军恼羞成怒,企图逐步缩小苏区,消灭红军,于是东北军精锐107师第619团,就到榆林桥这个军事要塞提前修筑工事,以控制要地,沟通南北防线。”富县县委讲师团团长高荣辉告诉记者。

        站在半山腰的高岗上,可以清楚地还原当时的险要局势:榆林桥两侧都是险峻的高山,山上密林遍布,狭长的山谷中是湍急的洛河。

        必须拿下榆林桥!当时国民党军固守延安和洛川鄜县(今富县),榆林桥是洛川、鄜县通往延安的必经之路,切断了这条路,就能紧紧扼住敌方物资运输的咽喉,使洛川和甘泉、肤施(今延安)的国民党守军处于首尾不能相顾的狼狈状态。

        然而,敌军不仅有飞机、迫击炮、机枪等精良的武器装备,在遭受劳山战役的打击之后,还采取了谨慎进攻、步步为营的堡垒政策,对苏区实行严密的封锁,进攻十分不易。

        徐海东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三次察看地形之后,确认了敌方的工事尚未完全完工,还有很多火力死角,才下决心歼灭敌人。他要打敌军一个立足未稳、措手不及。经过连夜的秘密潜入,1935年10月25日拂晓,趁着晨雾茫茫,徐海东亲自带领红十五军7000余人分东西两面向榆林桥发起猛烈进攻。

        这是一场硬仗!尽管红军火力密集,但敌人凭借碉堡等防御工事,从清晨激战到了傍晚。下午3点,东北军调来3架飞机火力支援。为了不让敌机发挥作用,红军发起全线攻势迫近敌军,致使飞机投下的7枚炸弹里有3枚落在了国民党军的阵地上。趁着敌军方寸大乱,红军乘胜追击,占领了榆林桥村,战役胜利结束了。

        “榆林桥战役,是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第三次‘围剿’的重要战役之一。”高荣辉说,这是红十五军团献给即将胜利结束长征的中央红军的“见面礼”,不但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而且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西北创造了条件。

        当年激烈的战况至今仍有迹可循。据附近的村民说,以前种田时能挖到弹壳,山上的弹洞如今还能看得见。

        这场战役全歼东北军第107师619团和620团的一个营,共毙伤敌300余人,俘虏了第619团团长高福源和官兵1800多人,缴获机枪100多挺,步枪2000余支。后来,被俘的高福源有感于红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带着毛泽东的书信回到东北军劝说张学良抗日,对一年后发生西安事变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报延安8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党文婷 章文 费建异)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