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0日 星期六

    传承经典民间艺术,寄望少年

    作者:邰丽华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0日 10版)

        【实践之声】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文化问题。我一直关注农村基层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留意到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能为农村基本文化服务建设踏踏实实做好的一件事。

        去年冬天,我带队到河北南皮县车官屯小学进行交流演出,有幸欣赏了同学们表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皮落子”。在现场观看的过程中,我被这一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吸引住了,深切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这么好的艺术形式能够保留下来,要归功于当地“南皮落子”的第八代传承人。老人家一直义务为学校的孩子传授这一民俗文化,学校也非常支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这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又为学生的美育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传承需要人,就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地传递下去。然而,现在村里的大部分青年人都外出打工,剩下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在校学生一毕业,也就没有机会再接触这个舞蹈了。未来还有谁能接班?这一问题的背后反映出了农村基本文化服务建设的现实困境,即基层文化人才严重不足,后继堪忧。

        那么,面对留守儿童和老人居多的乡村,基于农村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和趋势,我们到底要为他们提供怎样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又该如何完善相关政策?针对接触到的一些情况,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从孩子抓起,培养传承文化的意识。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血脉,我们从小就应该有了解、热爱、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文化不仅要进驻校园,还要在校园扎根。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得到传承和弘扬,关键在于青少年。要用发展的眼光,逐步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体系,因为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残障群众文化服务的帮扶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障群众的生产生活,给予残障群众很多关心和帮助,使大家非常感动。我认为,当前除了提供无障碍公共场所等基本服务之外,还要竭力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农村残障人群对身体康复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他们希望得到更加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例如,为了保证听障朋友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时效性,建议在播放新闻或者转播体育赛事的同时添加字幕,使听障朋友们可以像身体健全的人们一样,同步共享更多的信息和快乐。

        最后,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必须着眼于满足农民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创造良好的农村文化环境,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邰丽华,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艺术总监)

        (本报通讯员 徐礼涵整理)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