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
编者按
近20年,飞速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与智能技术,在信息的生成与表达、处理与传播方面空前繁荣,对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重塑着人的认知与思维方式,甚至人类文明。数字技术在带来颠覆性、丰富性新业态的同时,也让我们对技术引导下的转变产生了深入思考。具体到教育领域,数字技术将以何种形态、何种方式、何种节奏影响教育的发展,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探究数字技术如何重塑教育和如何规避可能带来的风险,意义重大。
1.数字技术变革教育正在发生
近年来,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并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与人才培养的重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发展规划,围绕的核心均是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以此推进本国经济新的飞跃。从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的“工业2050计划”与法国的“工业新法国”等国家战略规划中不难发现,其根本便是利用数字技术支持的信息技术深化产业发展。
数字技术驱动的创新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推力,也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前沿技术与相关理论研究正在学术界如火如荼地开展,相关技术企业和社会力量也在与教育实体进行合作探究和实践试点。没有一个领域像当下教育领域这样,对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现状的需求如此强烈与迫切。全球范围内,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已经纳入各国的教育相关政策。美国自1996年来,每隔四年就会发布一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报告,对如何以技术促进教育的创新及生态重构进行规划,并实践多年。其他发达国家也都纷纷出台并实施了相应的政策和举措。同样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已被提到引领教育变革的战略高度,相继出台了系列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并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但另一方面,教育领域几乎算是最后一个未被技术重塑的行业,学校依然还是一百多年前的样子,乃至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唯一的工业时代遗留产物。用心留意,在整体运转还是老样子的学校面前,在数字技术的信息环境下,已然产生了一些传统教育的补充者,如在线课程、知识服务,同时也产生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混合学习、自适应学习。从教育生态重塑角度,重新思考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变革与重塑作用,会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技术在推进教育变革过程中的作用。
2.哪些特征有望创新教育生态
技术作为社会结构与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具有改变社会结构、社会资源分布及社会关系的作用,根据其应用广度和深度,产生不同强度的变革力量。数字技术环境具有自由、开放、分享、协作、高效、丰富的属性,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力下,新业态的形成条件不断完善,使得以去中介化、以用户为中心、数据智能、远距离协作、自我驱动、虚拟情境等为特征的移动互联环境得以产生,并正在重塑传统业态。
由于移动互联环境的离散、移动与高效的特征,以及伴随的信息多源性、丰富性、自主性与实时性,改变了信息在社会中的生产、分布、传播与存在形态。作为信息资源的生产资料分配方式发生了改变,生产关系随之发生改变,随之社会结构形态相应发生变化。
传播方式的开放与自由,将知识传播方式由单向变为扩散,由延时变为实时,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最初口耳相传的知识传播,伴随媒体技术的发展产生形态演变,伴随移动技术的发展产生个体行为演变。移动互联时代的移动社交和自媒体催生了新的知识服务形态,学习者的主客体角色产生了巨大转变。传统的信息权威模式正在逐步瓦解,用户对内容、消息的需求在互联网社群得到满足。
连接方式的共享与协作、移动互联产生了“众包”(crowdsourcing)这一生产模式,并以共享经济的模式迅速扩散。众包及共享经济充分挖掘了个体智慧与资源,跨越了物理距离甚至文化归属,架构了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与协作形式。这个趋势也延伸到知识生产与共享领域,例如谷歌社区的知识创造新模式,知乎社区的深度知识分享的社交群体。“来自民间的力量”俨然成为生产与分享的主流。
3.数字技术如何改善教育生态系统
数字技术所具有的上述特性将对教育系统产生巨大的作用。以生态系统的术语类比教育系统,能够更为全面地看待构成教育系统的相关要素及其复杂关系,从系统构成、系统要素、要素关系及系统功能等角度审视,都正在发生着系统演化。
一是系统层面的变化。将教育系统视作复杂生态,数字技术因素的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上强力侵入教育系统,从某些局部开始演变,慢慢拓展,最终出现系统整体的演进与改善。其中最突出的是系统的开放性。相对其他领域,教育系统是封闭的,从课程、教材,到教育时长、培养目标,以及师生、教学环境,均相对稳定和封闭。以连接与量化为手段的技术侵入,在系统层面打破了百年来的相对封闭性,并将数字化渗透到各个层面;比如,培养目标上,突破了工业时代知识传承和职业技能培养的时代使命,开始注重思考和批判能力,特别是核心素养和面向21世纪的创新能力,使得教育目标与开放的世界紧密连接。教育环境方面,奠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教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形式。教育时长上,教育终身化成为共识,斯坦福大学率先提出一生中任意6年的开环大学计划。
二是系统诸要素的内涵拓展。基于数字技术的自由性与开放性、生产性与高效性,系统要素的内涵得到拓展。
比如对于学校的存在:虽然对学校是否会消亡的预言自媒体技术出现以来一直不绝于耳,但学校作为教育的核心组织形式,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可预见的将来也将继续存在。但同时,学校的内涵已经并正在发生变革:学校不再仅仅是空间的存在,网络将不断拓展延伸学校的时空;批量生产形态的学校将发生剧变,教育体制下更具多样性的学校开始涌现,针对通用能力和不同侧重的能力为多样人才培养提供机会;面向不同群体的定制式学校已经崭露头角,凭借精细化与个性化的特点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一大取向。学校将成为学习体验的主要场所,包括学习者体验科学过程、体验知识的应用、体验对话、体验合作、体验创造;而知识传承的功能,相当一部分分散到学校之外、通过数字技术所提供的开放服务来完成。
再比如对于课程的形态:课程的内涵从知识传承向知识创造载体得以延伸。数字技术提供了对知识本质进行探究的更多可能性,也为知识创造提供了拟真的条件和资源。例如在特定学科课程设计上,技术为其提供方法、工具和实践场域;通过对技术环境下课程和学习模式的重新设计,将课程目标向跨学科问题解决及创造能力拓展。同时,体现分享协作特征的分布式合作课程,以首个XMOOC的成功试行成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式,进一步拓展了课程的知识载体功能,即通过互联的协作分享进行知识创造而非知识传承,从而使得学习成为一种延伸至全球的横向体验。
三是教育系统内部关系延展与改善。
比如对于学与教的关系:数字技术改变了学习资源的分布形态以及人们对其的拥有关系,从而使得师生主体的确定性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教育关系的转变,使得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成为常态。这种教育话语权的分散过程,衍生出以下新的学与教的关系:首先,知识授受的关系,转向为指导者与主动探究者,教师需要做的不再是将知识内容包装成教学“命令”,而是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场景与任务帮助他们建构认知。其次,伴随着学习体验及知识创造的学校内涵的拓展,以及依托于技术所支撑的学习体验环境和互联的资源,学与教的关系也已呈现出协作知识创造的新形态;再次,学习资源的分布以及信息授受流向的颠覆,开辟了传统“教师—学生”流向的新通道,包括“学生—学生”的通道,以及“学生—(技术)代理—学生”的多种流通途径,充分展现了数字技术的连接性与创造性。
再比如对于知识供应关系:对教育生态产生巨大冲击的,更是学校外的知识服务方式的突起。延续互联网服务的特点,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校外知识服务表现为更丰富的业务种类、更具个性化的服务形式以及更多样性的服务选择。较早的案例,是以资源开放形式出现,同时隐含了新型商业服务模式的MOOCS。作为一种开放的在线课程模式,开始并非以学校为主体,而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服务。但其后,各种精细化的、个性化的、定制化的知识服务开始涌现,产生了众多旨在满足“小众”或“冷门”知识需求的新型知识服务生态。衍生于互联网的学校外知识服务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
四是系统的知识功能更为丰富,知识传播与知识生产呈现多向与多源的趋势。
对于知识传播的多向态:作为教育系统的核心功能,知识的传播,犹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呈现出从学校教育、授受方式的单向流动,向多源知识供应、多向知识流通途径的创新态势。技术创新的教育生态中,除了实体的学校,更有空中的学校、网络时空上拓展了的学校,以及整合了知识供应和知识服务的第三方机构,为知识传播提供了多向来源。另一方面,在学与教的维度也表现为知识传播的多向态。诸多的数字技术优势从根本上改变学与教的主体关系,更加聚焦于为个体提供学习支持,为学习者创设更多样化的学习选择,随时随地地获取和使用数字学习资源,获得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
对于知识生产的多源性:数字技术支撑的知识创造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充分挖掘了个体智慧,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在知识创造中发挥其价值。“互联网+”时代,知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和灌输而是主动生成的,生成的方式就是主动分享,在不断分享的过程之中不断产生新的知识。通过社交网络、在线问答社区等新的知识交流模式,激活每个学习者的传播能量,人人都可以进行知识的社会化表达与分享,实现自我价值。信息社会所涌现的互联网创新教育应用使得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能够在知识创造中发挥其最大价值。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相对封闭的教育系统将更为开放地与社会系统互动,进行知识的生产与消费,培养不拘时代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本孵化器,在技术的推动下,不仅对人才需求越发多元,而且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与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中,预见对人才的未来需求并进行调整。
回顾社会文明的进程,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变迁往往都是由科技革命推动的。在数字技术作为破坏性力量重塑业界生态的过程中,那些胜出者,往往是创造了新的生态关系的勇者。数字技术已然成为当下教育变革方案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基于数字技术的解决方案有可能使学校、教学关系、知识服务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延展可能性,并提供更好的教育方案以获得更好的教育结果。为此,对创新的教育机会采取宽容、开放的态度,还是防御、抗拒的态度,将决定创新生态能否延续。同时,需要呼吁的是教育管理的职能中,需要增加规则制定和监管的内容。
(作者:顾小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