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回望一座城市的历史,就像听她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重庆70年来的发展历史,叙说的就是这座孕育了伟大抗战文化和红岩精神的城市,在共和国宏伟蓝图中“行千里,致广大”的故事。
重庆的70年发展历史,似乎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时代宠儿的“幸运照”:“一五”期间国家的重点布局和重点投入,使重庆迅速成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也为“三线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打下了坚实基础。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由此被浓墨重彩地写进共和国的战略版图,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改革开放初期,重庆被中央选定为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大城市,走在了全国城市经济改革最前沿。20世纪90年代,从沿海开放到沿江开放、西部大开发、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特别是中央直辖,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为重庆创造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也赋予了更大的使命和责任。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重庆发展导航定向,希望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2019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后,对重庆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希望重庆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重庆7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每一段进步、每一个成就,无一不是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决策和干部群众忠诚担当、勇于作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北有小丰满,南有狮子滩。”狮子滩水电站是“一五”期间全国156个国家重点项目之一,是百废待兴的共和国为重庆规划的能源基础。重庆抢抓机遇,不仅高质量高水平建成电站,还将建电站形成的西南地区最大人工湖长寿湖,打造成了至今仍游人如织的4A景区和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改革开放初期,重庆敢于争当改革弄潮儿,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1979年,嘉陵机器厂响应国家“军转民”号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制造出第一辆国产民用摩托车;1980年,重庆率先实行“商业四放开”“工业五自主”,拉开全国工商业领域全面改革开放的序幕;1983年,重庆被中央选定为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大城市;1984年,开业的重庆工业品贸易中心,成为全国最早的开放式批发市场;1985年,全国第一家中日合资汽车企业在重庆成立。
直辖之初,中央交办三峡库区百万大移民、老工业基地改造、农村扶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四件大事”。百万大移民是世界性难题,重庆移民干部“宁可苦自己,决不负移民”,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共同培育了以“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三峡移民精神,创造了“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史诗。经历转型阵痛的老工业基地,成为以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世界级笔电产业基地。持续精准扶贫使全市贫困区县从18个减少到4个,贫困人口从原来近百万人减少到现在的13万余人。“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逐渐将重庆变成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
新时代面临新机遇,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紧扣“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一心一意谋发展、一马当先促改革、一以贯之抓落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百步无轻担,负重以致远。正如过去千百年来流淌在峡江两岸的川江号子吟唱的那样,共和国的航船已经闯过漩涡,冲出激流,“水飞千里船似箭,乘风破浪奔大海。高峡风光看不尽,轻舟飞过万重山”。只要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我们就能“行千里,致广大”。
(本报记者 张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