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名家谈】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尚长荣
我的父亲和叔叔在清末开始了演艺生涯,我的两个哥哥也都是京剧演员,大哥是武生,二哥则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我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送进了私塾,读过四书五经、学过书法绘画。正式拜师学艺则是从1950年开始。
父亲在舞台上虽然扮演的是“慈母”,但在现实中他却是位“严父”,对我们姐弟管教十分严格。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尚门的兄弟姊妹立下家训:修身、齐家、敬业、报国。当然,他也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八个大字。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们从小就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既然吃了梨园行这碗饭,就得认认真真、踏踏实实。
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支援西北的京剧和文化事业,我随父亲举家迁往西安,在那里生活、工作了整整32年。父亲的一身正气一直影响着我、指引着我,同时,西北大地憨厚、忠诚、朴实的民风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温暖。
京剧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艺术先贤们的共同努力下创造过无与伦比的艺术巅峰。如何在当下、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继承发扬好这个优秀的剧种,这是历史交给我们这代京剧人的时代命题。当然,不论外界如何变,父亲教导我的“认真演戏,正直做人”的宗旨不会变,家庭给予我的“团结、包容、奋进、进取”的氛围不会变,戏情戏理中所蕴含的“真善美”与“忠孝节义”更不会变。
父亲和家庭对我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比如,我对所演角色的选择——演什么、怎么演、为什么演,这些都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曹操、魏征、于成龙,这三个角色是我与上海京剧院携手,和多位艺术家通力合作创排的三个新编历史剧中的人物。这三个人物的性格丰富而饱满,独具个性,别具张力,塑造他们的过程也让我与上海京剧院、与上海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曹操与杨修》的剧本是当年我的同事、好友史美强推荐给我的,偶一看到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多方尝试,终于在上海寻找到合作伙伴。这出戏是我和上海京剧院的第一部戏,也是我与上海结缘的基础。其实,说到合作的初衷,既不是为名,也不是为了利,大家为的都是京剧的那份“初心”——都想摩拳擦掌地为京剧干出一番天地!为的是弘扬京剧,为的是市场的繁荣,为的是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子孙、对得起“京剧人”这三个大字!
《贞观盛事》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之作。但我对魏征魏大人的“崇拜”与“情感”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萌发。当年,我拜读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观看了话剧《唐太宗与魏征》,一直心心念念“魏征”这个形象。十多年后终能圆梦,并得到那么多观众的喜爱,这是演员最大的幸运,也是这出戏最大的荣幸!
于成龙是清代的廉吏,也是能吏,他的故事对当下具有特别的意义。17年前,我与上海京剧院的同仁创排《廉吏于成龙》期间曾多次赴于成龙的老家山西吕梁体验生活,这才有了后来的作品。演绎他的故事,不仅要在舞台上,更要深入到舞台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说,当一个合格的演员是不易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谋生之道,更担负着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的重要的时代责任。
父亲和家庭对我影响深远,而在舞台上扮演这些先贤和楷模对我来说也是灵魂的净化与情感的升华。他们的品质也将融汇到家风家训中,作为传统传承给下一代。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希望有更多的家庭、更多的力量将优良的家风家训汇聚,共同为社会的和谐美好贡献一份力量。
(本报通讯员 徐礼涵 本报记者 俞海萍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