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7日 星期六

    家风正则民风正 民风正则政风清

    作者:本报记者 俞海萍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7日 07版)

        杨朝明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孙云晓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张自慧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储朝晖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圆桌对话】  

        嘉 宾:

        杨朝明 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

        张自慧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哲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主持人: 本报记者 俞海萍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正而天下化之。

        家庭是构成国家的细胞,家风家教也构成了一个民族和社会的风尚底色。构建新时代风清气正的社会和国家,推进家庭家风家教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如何充分认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又怎样在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为其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我们邀请到了四位嘉宾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家国一体 见微知著小亦重

        记者: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关系个人健康成长、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繁荣发展。您怎么看待家风建设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杨朝明:在中国传统思维中,家国一体、家国相通。一个人首先属于一个家庭,当他成人之后,就要立足家庭而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于是,一个人在属于家庭的同时,也属于一个公司、一个单位,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不言而喻,人在家庭中所熏育形成的价值认知、行为习惯,必然在工作岗位上、在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众多个体家庭的家风就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家风,我们社会的风尚正是在众多个体家庭家风基础上形成的。

        社会建设必须特别重视家风建设,这也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华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中国文化尤其重视家庭,将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政治伦理有机融通。《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说“爱与敬,其政之本”,汉代也有“人道之极,莫过爱敬”的说法,无论是个人私德还是社会公德,说到底都是“爱”与“敬”的问题,所以孔子才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儒家先贤之所以把孝悌看做“为人之本”,原因正在于此,这就揭示了家风建设在社会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与关键作用。

        孙云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更是社会的基础,基础不牢便会地动山摇。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不论社会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这就需要把家风建设与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因为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彼此影响巨大。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是,目前的中国社区建设较为薄弱,甚至没有服务和指导家庭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更没有必要的工作机制,这是非常不利于社会建设的,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良好的社会建设会有效促进家风建设,同样,家风建设也是社会建设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标志。

        张自慧:如果说家庭是养育人的沃土,那么,家训就是规约人的玉律,家风则是化育人的清泉。《周易》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古代“圣人教先从家始,家正而天下化之”。家庭是化育德性的“磁力场”,父母以身作则,“言有物而行有恒”;子女感受亲情,学会孝悌忠信、爱敬他人。家训是家庭成员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道德准则,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凝练为家庭的道德规约;家风是家庭世代相传的做人风尚,经过时间的沉淀而升华为家族的价值信仰。家风与社会风习关系密切,“天下”风化于“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良好的家风在潜移默化地引领家族走向繁盛的同时,润物无声地缊出良善的国风,让社会降熵增序、良性循环。

        储朝晖:家教和家风是两个概念。家风是家庭成员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风格和相处的一种特征,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家庭的所有成员,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养成特征。什么样的家风就会养成什么样的人格,心理学上叫首因效应。当儿童成长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时候,他早期养成的这样一些行为特征,会对往后的个性养成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家教具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就是我希望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对孩子的发展期待,都可能体现在家教上。

        如果家庭希望孩子有更好的成长,那么它自然会重视家教,这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发展,特别是影响这个孩子的为人处事,怎么样做一个更值得社会尊重的人、值得家庭信赖和期待的人。

        这两方面是从家风和家教在个体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来说。事实上每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一个家庭的家风和家教同时又会影响到社会。所以,家风和家教是每个家庭培养一个良好的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向着更好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多方合力 固本强基共培育

        记者:把家庭建设好是固本强基的事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如何从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杨朝明:孝与悌是“为人之本”,爱与敬是“人道之极”,由孝悌而爱敬,由家庭而社会国家,是自然延展的一个过程。在孔子和早期儒家语境中,人伦大道以父子、夫妻、兄弟等家道为基础,将爱与敬推衍到社会关系与工作关系中。社会道德建设要找到关键、抓住根本,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培育道德家教家风,以明德引领风尚,让爱与敬润物细无声地在人们心中扎根。

        就像“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那样,“个人品德”在四德教育中也最重要、最关键。好家风的底色是道德,家风建设要致力于铺染青少年的道德底色,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明理正心、尊老敬长、积极向上。家风建设首先要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恭弟悌、夫妻和谐,这都基于个人品德的培育与提升。

        文化的实质在弘道明德,传统文化追求人心和顺、社会和谐,要求人们讲信修睦、自觉修身、克己推己、换位思考,在心中牢牢地筑起礼的堤防。今天我们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要使我们的优秀文化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首先要认识到明理的重要性。诚如孔子所说:“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者,理也。全社会都应进行明理教育,树立规则意识、秩序意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面对得与失、进与退、利与义,使礼义道德和共同体意识得以大力彰显。

        孙云晓:家庭教育既是家事也是国事,要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根据依法治国的原则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家庭教育极为重要的顶层设计,也是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最为有效的措施。希望《家庭教育促进法》能够体现四个原则,一是政府(教育部门)要承担起家庭教育工作的主导责任。二是家长要负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三是将家庭教育纳入现代教育体系。四是推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共育。目前的家校合作虽然风生水起,却存在忽视家庭建设和生活教育的重大误区。必须明确一个原则,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把家庭变成学校,而是应该让家庭更像家庭。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是生活教育,如陶行知所说,好的生活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是坏的教育。生活教育无疑是家庭建设的动力来源和基本方法。

        张自慧:个体生命的教化和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教化的源头在家庭,教化的主体在学校,教化的氛围在社会。良善家风的构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

        家庭以提升家长素质为抓手,主导家风建设。政府和社会需整合资源,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从传统家风家训中汲取营养,成为家风建设的主力军。父母是教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人,也是孩子德性的催化师,因此,家长要牢固树立“教子婴孩”“蒙以养正”“果行育德”的思想,在言谈举止上做孩子的表率。

        学校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助推家风建设。中国传统社会是伦理社会,道德教育居于国民教育的首位,家风培育与社会教化融为一体。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和“西学东渐”,学科分类取代了以德性教化为目标的知识混同,再加上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家风建设几乎游离于教育体制之外,这使得家风培育失去了机制保障和社会支撑。今天,学校应改变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用“全人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和人格培养,使其知情统一、知行合一。家校携手助力家风建设。

        社会以礼乐文化为载体,酿造良好的教化氛围。家风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冲击、资本逻辑盛行和“三俗”文化泛滥,家风建设遭遇了严峻挑战。要培育良善家风,亟须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中华文明是礼乐文明,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就开启了“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序幕,形成了以诗教、礼教和乐教为内容的礼乐教化模式。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这一教化思想的体现。两千多年来,社会礼乐教化贯穿渗透于家庭教育之中,成为化育德性、陶冶家风的重要载体。以《诗》礼教人,能使人摆脱禽兽之心,拥有“人心”“历史心”“文化心”。

        储朝晖:家风家教本身是一个家庭以家庭成员为主体的社会存在,所以家风家教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家庭成员,要改进它也主要靠家庭成员。当然家庭成员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角色。

        古人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事实上,这“三纲领八条目”变成中国古代儒家关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一个比较普遍认同的取向。

        从现代社会角度来看,这一取向的积极方面是强调家庭跟社会的联系,消极方面则在于它建立在传统的等级社会基础上,它讲修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统治别人,这和现代社会的伦理是相违背的,特别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

        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个,我们未来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平等社会,不同的身份扮演的角色不一样,但人格是平等的。第二个,现代家庭应该是一个共育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各有所长、相互尊重,然后共同协商、平等讨论。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社会。

        这些基本理念,在家庭里形成以后,再通过家校合作来进一步强化。学校主要的教育职责还是在知识教学,家庭的主要职责是孩子人格的养成。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家庭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促进家风家教的相互之间的学习,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又是一个更大环境的共育。

        政府的很多成员也是家庭的成员,所以政府成员首先要在家风家教上做好表率。同时,政府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要处理好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政府和家庭的社会功能角色不一样,但目标都是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

    适时扬弃 凝聚时代新共识

        记者:良好家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如何在充分发掘传统优秀家规家训教化作用的同时,将家风建设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杨朝明: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自知,要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必须更快更好地走近和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外国的历史学家说: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加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这启示我们认真梳理总结,提炼家训文化的精华,把握其精神实质,在今天发扬光大。

        今天人们应该好好借鉴前人训家的智慧,总结并树立自己的家训。弘扬传统家训文化,就要弘扬其中诸如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精髓。为此,首先要思考以怎样的价值信念教子训家,如何理解人生意义与追求。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要让家庭成员们懂感恩、有爱心、知敬畏,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方向对,在面对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时,才会明是非、辨真假、知荣辱,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更加坚毅坚定,使前行的脚步更加稳健。

        孔子和先秦儒家特别强调家庭伦理在社会与政治伦理中的基础地位与决定作用,中国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家训、家规,很多士大夫家族的家风,都沉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与智慧,包含了历代圣贤哲人关于家国天下的深沉思考,它们不独可以“提撕子孙”,也可以“轨物范世”,为社会与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孙云晓:在政府主导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共育新人的工作中,要重视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倡导和支持广大家庭寻找和总结自己的家规家训,并且促进千家万户之间的家训文化交流。其中,《钱氏家训》传承千年的经验值得借鉴。1924年修订的《钱氏家训》,并非钱家独创,而是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之大成,孕育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钱氏子孙。还有一个新时代的视角需要自觉把握,即信息化时代,青少年在许多方面有能力影响长辈。父母既要教育孩子,也要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张自慧:培育和建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家风,不能向壁而造,应开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传统家训家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珍视文化传统,确立家风核心理念。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抛弃传统就等于自断根基、自丧魂魄。传统是历史馈赠给未来的遗言和珍宝,是联系过去与现在的“神圣链子”,它构成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并非家训格言的简单堆积,而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贯穿与呈现。从历史上看,家风的核心理念常常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辅相成。自汉代始,儒家推崇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成为家风的核心理念,渗透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做人、礼敬他人的做人处事准则之中,指导和引领人们进德修业、成就人生。今人要珍视传统,承担起传衍和弘扬家风之重任。

        注入时代价值观,完善家训思想内涵。受儒家性善论和“仁政”“德治”“王道”思想影响,传统家训中存留有人格不平等现象和道德理想主义色彩,如“夫义妇听”“教妇初来”中的男女不平等,“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中的人格不平等,这些有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理应摒弃。当下的家风建设应注入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理念。

        彰显主体意识,赋予家风生机活力。宗法血缘、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一家之中,家长至尊。个人对家长的绝对服从致使家庭一般成员的主体地位与个性自由存在缺失。今天,我们在肯定“家”与“国”紧紧相连、家风与国风息息相通优势的同时,应平衡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增强个人主体意识,培育青少年个性与创造力,凝心聚力,构建“家风正”“政风清”“民风淳”的良善社会。

        储朝晖:家风的传承实际上跟家庭这个载体直接相关,一个家庭能否兴盛,与家风家教能否有效传承是有直接关系的。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后代兴盛、家庭兴旺,这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生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要尽可能让历史上有典型意义的好的家风家教家庭家规传播、传承。

        同时也应该看到,过去的家风家训,是以当时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背景作为依据的,所以在用的时候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新。比如在传统的家训家风中,对科学、对真理的价值追求就重视不够;再比如要用现代社会的“平等”“民主”的观念来代替过去强调的“三纲五常”,让家庭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最基础的组织。

        此外,我觉得家庭要有跟上人类文明前进和时代发展这样一个认知,让家庭发展与时代发展同步同向。此外,现代家庭应该提倡在家庭内部进行平等的讨论、商量,进而达成共识,形成这样的新风,才能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缺少创新的人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缺少平等的探讨,如果能在家庭内倡导这样一种平等的风气,是非常有价值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