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0日 星期六

    中国景观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周尚意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0日 09版)

        敦煌壁画里描绘的唐代楼台

        【读书者说】

        编者按:

        在中国历史上,景观方面发生过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观?中国景观究竟有怎样的历史文化内涵?日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唐晓峰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周尚意教授,围绕当代重要地理学家段义孚先生《神州——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以下简称《神州》)一书,进行了会谈,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两位学者的深刻阐释,便于读者更加理解我们中国人脚下的这片土地。

        《神州》这本书可以定义为写法独特的《中国地理》,这是因为该书英文副标题中包含“景观”(landscape),景观也是地理学最基本的术语。这本书和以往我们看到的此类书有所不同,提到《中国地理》,国内地理专业的学生都读过中国地理教材,北师大赵济教授和北大陈传康教授合写的《中国地理》教材,是中国大学教材使用最多的一本《中国地理》。

        今天我们读《神州》这本书,实际上是在和作者段义孚先生对中国地理的理解“相遇”,如果读者内心的中国地理和段义孚先生的中国地理发生了观点性碰撞,这便是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比如,《神州》这本书原作中有黄土高原的黑白照片,这与我们平常想象的黄土高原的黄色色调不一样,沟壑纵横的样貌不一样,我将照片颜色处理为黄色,感觉更接近我的黄土高原意象。哪一幅照片是最能体现黄土高原呢?我曾经去过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当时正值夏天,感觉黄土高原和我想象中的荒凉意象全然不同。其实,任何人对中国地理,乃至世界地理的认知都只是一个片段,因此不存在一个“最”能体现黄土高原特征的照片。

        《神州》这本书选用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历史资料,译者赵世玲老师把所有文言的部分全翻过来,读者乍读时,会以为是段先生引的中文原文,实际上段义孚先生用的是英文。例如《神州》书中引用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其英文引自一位英国作者翻译的唐诗。段义孚先生想用这首诗,展现长安的景观:“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其实,只有懂中文的人,才能把诗中的意境读出来。比如,英文没有将诗中“一条星宿五门西”的内涵翻译出来,这句话是讲那些通过考取功名成为朝廷官员的人被认为是星宿下凡,但此时星辰西坠,暗示官员的人生正在下行。虽然这里讲长安意境,但是却展现了白居易对长安城市的格局的理解,其中有社会阶层的空间格局,如皇权、官员、百姓的分布,还有白居易对人生仕途的理解。所以语言、历史、地理共同奠定了我们对一个空间的理解。

        《神州》的核心词是“景观”。景观是地表上具有空间固定性的东西。景观除了它的外形特点以外,最主要的是其表达的意义。比如藏族没有选择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作为圣山,而是选了六千多米高的冈仁波齐。类似的例子是,华夏的先民也没有在华北地区找一个最俊秀的山峰作为北岳。华夏文化中五行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五岳的位置,至于是否是形态最雄伟的山峰,中国文化并不太在意。段义孚先生这本书,强调的是景观背后的意义,也就是中华文化在景观上的意义展现。

        中国景观中除了对方位有意义界定之外,对数字也有定义。前面提到白居易的诗,其中五门、十二街都是虚数。中国文化当中许多数字都被赋予了意义,并体现在景观上。比如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是五座,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这都有意义。中国城市还讲究与山水的整合,我们看到北京城虽然是在平原之上的,但是水系对城市格局依然有重大影响。

        段义孚先生在书中五次提到了《周礼》。《周礼·考工记》规定都城的文字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我们今天熟悉的北京城核心部分,就是按照《周礼》这样的规制建造的,我们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理念,在这块土地上被实践出来,而且保留至今。更值得夸耀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天安门广场建筑群的建设还把这样的格局保留和创新。政治中心从紫禁城移到了天安门广场,对应左祖右社的格局,是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再看这个城市的山水格局,原来城市的六海水脉,一直延伸到北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龙符号的水体;那里的仰山与故宫北面的景山,组合在一起,寓意敬仰天地,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符号的继承和发展。

        段义孚先生开创了人文主义地理学,强调我向性、意向性和主体能动性。大地景观的意义是什么?是人们在和自然,和人打交道的过程当中,产生出来的新的想法,这些新想法会融在景观意义当中。段义孚先生在《逃避主义》《恋地情结》《我是谁》《致我的同事》中分别道出了他对自然、土地、自己、同事之间理解,这些理解是基于人性的理解。2015年他写《回家记》(2017年出版),则更多地从他的主体性,意向地看中国景观、中国地理。

        我们今天理解的中国大地,一定和明天理解的不一样,否则人性不能提升。将段义孚先生的《回家记》与《神州》做比较,可以看到他感悟后的差别,他说10岁离开中国,写《神州》基本上是基于文献写就的,可是当他75岁回到中国,回去写《回家记》时,那些文字多是基于他对具身经历的感悟。

        (作者:周尚意,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