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滔滔湘江,诉说着85年前的红军壮举。7月1日,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纪念日,光明日报“再走长征路”记者小分队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来到湘江边,缅怀先烈,聆听那些说不尽的红色往事。
湘江边上,界首渡口。记者一行在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渡江指挥部旧址“红军堂”前,只见绿树掩映,几位闽西籍红军后代将从家乡带来的米酒洒入湘江,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缅怀先烈、致敬英雄。
一种“硬脖子”精神
“电视剧《绝命后卫师》里大家对一个叫赖老石头的角色印象比较深。赖老石头的儿子赖娇娇一心想当红军,土生土长的闽西客家人赖老石头无法阻拦其意,最终毅然决然跟着儿子一同参军,从目不识丁的小老百姓逐步成长为红军连长直至牺牲。还有红三十四师的将士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最终却变成家乡树上的一条条红飘带。”在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湘江战役纪念馆馆长尹汤怀的讲解慷慨激昂、令人振奋,“什么是闽西精神?这就是闽西精神,一种‘硬脖子’精神!这也是以断肠英雄陈树湘为代表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和信仰!”
桂林的山山水水印刻着数不尽的红色记忆,而85年前那一部壮烈的英雄史诗如今依然闪烁着红色光芒。1934年的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无数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长征铺就了胜利前进的通途,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尹汤怀一毕业就来到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自1997年下半年开始从事纪念馆的讲解工作,迄今已20多年。他觉得自己的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对红军故事了解得越多,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就越深刻。“特别是看到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全程站着听完讲解,触动很深。伟大的事业必须进行伟大的斗争,湘江战役的意义在于勇于突破、勇于胜利、勇于牺牲,其核心就是对党的绝对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要挖掘、讲好更多红色故事,将英雄故事的精神体现出来,这才是提高我们政治站位的核心之处。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让长征精神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在长征途中,爷爷脚腕上长了个脓包,疼痛无比,无法走路,组织上准备把他安排在当地老百姓家中养病,但他坚持要跟部队走。爷爷就在路边捡了一根长刺,挑破脓包,挤出脓血,硬是一瘸一拐地跟上了部队。”作为闽西籍红军后代,今年41岁的黄建和记者们分享了他爷爷黄承衍的故事。黄承衍当时在红九军团做通信兵,爬雪山、过草地,一路经历了各种人生极限,最终到达陕北,后来还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最终取得胜利。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危险,除了敌人的子弹炮火,还有湍急的河流、莫测的风雪、深不见底的沼泽以及无穷无尽的路程……长征路上,危机四伏,稍不留神就会丧命。他们与这些数不清的艰难险阻进行着一场场殊死搏斗,他们坚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我爷爷他们一个班去筹粮,将麦子磨成面粉后,刚出磨坊门班长就挨了一枪,最终伤重不治。”“敌机每次来轰炸时,连长都会大喊‘卧倒’,战士们马上就地趴下,爷爷却总是仰面躺下。有一次他躺下时看见炸弹正直直朝他脸部坠下,他忙一个转身滚到身旁的沟里。敌机走后,他起来一看,原来躺倒的地方已被炸成一个大坑。”黄建从小就听爷爷讲这些故事,今天他带着8岁的儿子来到纪念碑园,就是想让他一起来聆听先辈的故事,感悟先辈英勇无敌、奋斗献身的革命精神。“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对人的意志、毅力和体力的极限考验。它告诉我们,除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意志,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对共产党的绝对忠诚,因为前路茫茫,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黄建说,“每当遇到困难,想想长征二万五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血肉之躯,铜壁铁墙,全军奋勇,强力破障。”长征,是用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是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象征。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自然条件多么恶劣,红军指战员始终斗志高昂,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长征的行程之长,路途之险,困难之巨,古今中外,闻所未闻。红军将士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在腥风血雨中闯出一条生路,犹如一座丰碑,立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本报广西兴安7月1日电 本报记者 张青 李睿宸 孙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