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09日 星期日

    构建历史文化的保护体系

    作者:杨保军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09日 07版)

        杨保军

        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反映文化交融、彰显东方智慧、体现中华文明特征的重要载体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如唐鼎盛时期的长安城,就是在吸纳多元文化的变革中发展形成的,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智慧结晶。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也是东方人居智慧的集中体现。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其选址、规划和营建中都蕴藏着极为丰富且极具智慧的思想观念、理论原则和技术方法,其选址讲究“辨方证位,综合统筹”,规划讲求“因形就势、城景相融”,营建要求“因势利导,理水营城”。元大都北京城就是典型代表。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还是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文化遗产。人民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文明延续的传递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集合了历史与现实,是将物质遗存与人民生活密切结合的综合性活态遗产。在古城扬州,以淮扬餐饮和茶馆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能延续至今,靠的就是一代代人的传承。

        二、对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制度设立30多年来,系统保护了13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2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7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140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然而,由于遗产对象的复杂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建议重点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思想站位。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不可再生性,生态资源破坏了尚能亡羊补牢,文化遗产破坏了则不复存在。所以,我们要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历史文化遗产,要从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二,改变过去自下而上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做法,形成全国整体一盘棋的思维,着眼亚洲甚至世界文明交流,构建能够完整体现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历史文化体系,逐步建立系统性、整体性的保护网络。

        第三,传承并创新凝结东方智慧特色的保护理念和方法。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崇尚“天人合一”,多数城镇与山水、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紧密结合、浑然一体,体现了独有的东方智慧。应加大整体性保护力度,创新保护方法,延续城市人文环境和生活场景,让每个时代的历史痕迹和生活记忆都有生动留存,延续人们祖祖辈辈传承至今的乡愁。

        (作者:杨保军,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