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首日,社会关注。今年高考语文考了哪些内容,出了什么作文题,更是大众的焦点所在。“重视基础,凸显应用;创设情境,鼓励创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如此概括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
据悉,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8套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分省自主命制5套,所有试题均保持较高质量及合理难度。
关键词1:立德树人
高考语文命题组专家表示,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通过科学设计命题,厚植家国情怀,倡导品德修养,讲述奋斗故事,引导考生传承爱国精神。
比如,全国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试题向考生展开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2049年)的特定历史时空,从中精心选择5个标志性历史节点: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突出各自的时代主题,启示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刻感受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创造青春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同时,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从材料选择、题目设置等方面充分挖掘优秀品德文化内涵,切实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榜样人物的示范功能,对考生及青少年的品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如全国Ⅲ卷默写题要求默写《论语·子罕》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喻示的是青少年要有坚定的理想,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唐代诗人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诗歌表达了诗人立身刚直、不卑不亢、高洁耿介的品格。
此外,试题通过讲述奋斗故事、弘扬奋斗精神,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感受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激励他们敢于担当,勇于拼搏。如全国Ⅰ卷名篇名句默写李白《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两句,隐含的是传说中“五丁开山”的奋斗故事。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了鲁迅的《理水》,小说塑造的大禹及其随员正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实干家、奋斗者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2: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
命题组专家表示,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凸显语文学科的应用导向,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设计。在服务高校人才选拔的同时,引导基础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继承以往成功经验,并不直接设置单独的知识考查试题。全国卷统一遵循顶层设计原则,分别设置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大模块,以对语文学科最为核心的阅读素养、表达素养及语文关键能力的考查为导向,将对语文必备知识的考查融会其中。
值得关注的是,“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今年高考语文命题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凸显应用性考查要求,引导考生重视实践,学以致用。
试题重点选择既能体现语文学科特色,又与国家发展、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素材,引导考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全国卷中,材料广泛涉及港珠澳大桥、一带一路、嫦娥四号等国家发展热点,世乒赛、冬奥会等体育热点,传统音乐、中国书画等文化热点,压力与肥胖、生物酶与饮酒等生活热点。这种选材设计,有助于引导考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理解语文、应用语文,在应用语文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同时,高考语文加大了对考生实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力度。全国Ⅰ、Ⅱ、Ⅲ卷均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及文言文阅读部分专门设题,重点考查考生面对不同问题情境时的信息处理能力。不管是面对文学审美还是实用求知,不管是对材料进行信息筛选还是逻辑推理,都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求密切相关。
关键词3:体美劳教育
命题组专家透露,高考语文试卷在充分体现德育和智育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命题突出美育导向,遴选艺术经典,培养审美能力,以美启真、以美向善,充分发挥美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功能。
语文试题注重引导考生在艺术经典的审美熏陶中感受美、体悟美。全国卷中既有《邹忌讽齐王纳谏》人物的形象美,也有《阿房宫赋》雄壮的建筑美,还有《赤壁赋》中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美,《题许道宁画》的淡雅之美等,使考生获得美的滋养。
同时,语文试题将艺术审美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在完成审美能力考查的同时,实现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北京卷的微写作题,直接考查对《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边城》《红楼梦》等名著的理解,启发考生品味经典,思考社会,实现美育“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命题还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意义,展现劳动之美。全国Ⅲ卷古代诗歌阅读,节选自唐代诗人刘禹锡一首具有民歌风味的《插田歌》,描述的正是农人田间劳作的美景,尤其是“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插田画面,表达农民劳动的愉悦。
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今年,全国Ⅲ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以第55届世乒赛这一热点赛事为素材,在命题设计上突出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选手等关键信息,意在展示国球的骄人成绩,激扬刚健有为的体育精神,激发青年学子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全国Ⅲ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呼应奥运精神,从志愿服务的角度鼓励青年关注奥运、关注体育,增强参与意识,使体育精神落到实处。
(本报记者 晋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