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05日 星期三

    《中国村落》:承载着诗和远方

    作者:陈立波 夏燕平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05日 15版)

        近日,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出品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村落》在浙江卫视播出后,反响热烈。该片通过当代影像语言,深度呈现了蕴藏于乡土之间的文化肌理和精神脉络,并且系统回答了中国村落的缘起与发展,达到了用镜头为传统文化之根“立传”的效果。

        纪录片《中国村落》分为《如画》《建构》《家传》《望乡》《忙闲》《田园》和《再造》七集,大版块、巧结构、多维度地讲述了中国村落的丰富性与独特性,通过对环境选择、建筑营造、保护利用、生产生活、文化教育、民间文艺、村落治理、民族民俗、乡愁乡情等方面的系统梳理,总结出深层次的共同价值和共鸣情怀。

        开篇《如画》展现了20~30个最美和最富特色的中国村落,对于乌镇、宏村、香格里拉这些声名在外的村落,创作团队点到为止,反而着力挖掘了诸如内蒙古五原县小村、辽宁锡伯族村落、云南大涧村这些鲜为人知却又极富特色的地方。水墨江南、黄土高原、田园山水、大漠绿洲……每一个镜头,都让观众的心中荡漾起关于自然和人文的动人情愫。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村落》通过纪实手法,传递出了深埋在乡土间的脉脉温情,拼接成属于每个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每一个小小的村落,既勾画出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又触及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千丝万缕。比如《家传》,特别关注了生活在村落中的人:浙江浦江县郑宅镇,800多年间代代清官、朝朝良民,靠的是人人遵循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郑氏规范》;山西晋中盆地的乔家、王家大院,“晋人善贾”的灵魂是诚实守信……与此同时,《中国村落》也将镜头对准当下的乡村振兴:原态保护、修旧如故、民宿引领、活力引进,各项事业正蓬勃发展。《再造》记录了古村落的生机重现,以及人们再造乡村的美好愿景。纪录片的镜头直观生动地呈现出一座座村落中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与生存状态,用一个个质朴而真实的村落故事,深刻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视觉世界,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全新的传播媒介。比如,《望乡》记录了作家冯骥才主持的传统村落保护行动,他和团队正在实施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为村落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望乡》还特别记录了中外志愿者们保护古村落的实际行动,年轻人们直接参与了中国村落的古建筑修复,也脚踏实地地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

        在风景层面,中国村落是承载着诗与远方的田园“明信片”;在文化层面,它又是安放着家与眷恋的乡愁“笑忘书”,不是老之将至的怅然若失,而是家业中兴时的不忘初心。无论是出于对历史遗产保护的要求、是出于美化居住环境的诉求,还是出于发展旅游的需求……中国的传统村落都在再造之中。我们不仅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更要懂得传承和延续,从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中汲取精华、与时俱进。因此,在加强“乡村振兴”、共建“美丽中国”的宏观背景下,《中国村落》具有极强的参照意义和启发价值。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勇于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这些既走进了历史纵深、又澎湃着时代脉动的电视节目,引领着大众审美的浪潮,满足了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彰显出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和艺术自觉。

        (作者:陈立波,系浙江广电集团副总编辑,夏燕平,系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