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者说】
近年来,各类绘本书大量涌现,其中,有些绘画技巧娴熟、文字表达精练,读起来令人津津有味。但有的绘本画得草率、粗糙,看不到应有的美感。绘本和其他图书一样,都是精神食粮,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看到参差不齐的各类绘本,笔者不禁想到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连环画画家们,他们创作中的那种情怀、那种认真劲儿,实在令人感怀。
一
连环画是“图画+文字”的一种小开本图书,俗称小人书。连环画虽然“个头”小,但是有大学问,极为考验画家的美术功底和综合艺术素养。连环画在我国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优秀的连环画,能将深奥的道理、复杂的故事用生动的绘画方式进行表达,具有直观性、可读性和审美性的特点。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连环画画家,如徐燕孙、卜孝怀、任率英、王叔晖、钱笑呆、赵宏本、刘继卣、贺友直、程十发、顾炳鑫、姜维朴等,他们的名字至今被人铭记。他们创作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杨门女将》《山乡巨变》等连环画作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更是影响了几代人。
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电视的普及、动漫和电子游戏的流行,加上文化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性,连环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近年来,很多人又怀念起连环画,一批曾经广泛流传的经典连环画重新出版,一批“连迷”涌现,连环画码洋持续攀高,连环画市场出现回暖的趋势。在笔者看来,出现这样的现象,人们的恋旧情结是其中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优秀的连环画,经得起细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从内容看,曾经广为流传的优秀连环画,讲的都是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故事,宣扬的是正义和善良的价值理念,这为连环画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从绘画看,优秀的连环画无不借用中国画中的白描手法,描绘的人物、动物、草木等造型严谨、生动传神、透视准确、构图有新意。
二
传统的连环画,将来能否真正回归大众,现在还无法预判,但是老一辈的连环画画家们,不仅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艺术财富,还留给我们一笔精神财富。
1.强烈的时代情怀。老一辈连环画画家们,横跨两个时代,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新中国成立前在各自的美术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徐燕孙在工笔人物画方面,有很大的名气。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响应大力发展连环画的需要,他毫不犹豫地进入这个创作队伍,并且很快成为该领域的领跑者。20世纪50年代他创作的连环画《三打祝家庄》《火烧赤壁》《古城会》,成为典范之作,直接影响后来中国连环画创作走向。类似他这样的连环画画家们,对国家、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连环画。
2.扎实的造型本领。连环画虽然只有巴掌大小,但对于造型有着极高的要求,非常考验画家的造型能力。然而扎实的造型本领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断进行锤炼。例如女画家王叔晖,为了创作连环画《西厢记》《木兰从军》《梁山伯与祝英台》《杨门女将》,她每天都认真作画,为了把一件蟒袍画得更加逼真,她一画就是三天。她曾说:“必须胸有成竹,才能提笔作画。”再如刘继卣创作连环画《东郭先生》《鸡毛信》时,为了画好老虎、狼和羊等动物,他反复琢磨,画的草图多达几百张。
3.过硬的创作作风。创作优秀的连环画,必须深入到生活中。生活是艺术创作之源,尽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真正行动起来则是蜻蜓点水、走走过场。连环画是“全要素”的美术创作,必须在生活中捕捉艺术的灵感。大家都知道贺友直的《山乡巨变》是中国连环画的一座高峰。殊不知,为了创作,他曾经到湖南资江农村,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打成一片,在细致入微的生活体验中,他对农村风光、生产生活用具、农民形象和性格,有了全面、充分的了解和认知。他用三年多的时间,几易其稿,以工匠般的精神,创作出长达396幅的《山乡巨变》。
4.敢于创新的艺术勇气。连环画的读者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和儿童,但这并不意味着连环画的创作就可以草草应付。老一辈的连环画画家们,在创作中除了精准地描绘人物的动作与神态之外,在绘画的表现风格方面,也努力求新求变。比如画家沈尧伊,创作大型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时,为了生动呈现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恢宏历史,大胆采用了版画的表达方式,画面效果看上去厚重、有质感,令人耳目一新;在构图上,除了传统的长方形画面,还采用了正方形、“宽银幕”等不同的构图;在人物造型中,人物刻画更具有鲜明的个性,民族装饰的艺术风格洋溢在作品中。正是由于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创新,使得这部连环画成为中国连环画里程碑式的作品。
当前,各种风格的美术作品百花齐放,倘若一个人对艺术没有虔诚的态度,那么艺术之路肯定长久不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老一辈连环画画家们具备的精神和品质,依然需要传承和发扬。
(作者:陈华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