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亚洲文明联展(主题沙龙)活动的一部分,5月17日、19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学术沙龙活动分别在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上海,围绕“亚洲文明与外交模式”与“亚洲文明与国际传播:范式与融通机制”展开了深入探讨。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在复旦大学“亚洲文明与外交模式”讨论中,与会各国专家学者共同讨论了当前多样性文明之下亚洲地区外交的独特模式,以及如何看待文明的多样性问题。学者们认为,亚洲多样文明不仅是界定亚洲身份的基础,而且是人类文明宝库的主要财富之一。各国亟须一个具有亚洲特色的外交理念,塑造亚洲外交模式,跳出“国家间的关系”,更多地强调文明间的关系,开展亚洲文明对话,探讨共享发展机遇。
印度前外交秘书、印度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萨仁山认为,文明的多样性不应被看成一种劣势,而应被作为优势对待。
东京大学教授、前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小原雅博认为,如何处理文明多样性中的不同,中文的“求同存异”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波特雅科夫、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朴泰则分别围绕亚洲多元文明视角下本国外交模式的特点和特色做了专题发言。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祁怀高总结说,与会者主要探讨了亚洲外交的四条共识性理念,分别是多元一体(多样性)、(亚洲)命运共同体、求同存异、和谐亚洲。总体来看,承认文明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国家的文明,是与会学者们的一致意见,而这也是构建亚洲式外交理念的基础。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亚洲文明与国际传播:范式与融通机制”学术沙龙上,来自日本、韩国、蒙古、印尼、泰国等15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近40名专家和学者,围绕“亚洲文明融通机制”“亚洲文明传播范式”“亚洲文明传播话语分析”“亚洲文明传播案例分析”四个主题,热烈讨论了亚洲文明国际传播的范式构建。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在沙龙开幕式上说,文明传播要互融互通,国家才能共存共荣,世界才能和平发展。此次沙龙的主题对亚洲文明的发展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韩国外国语大学全球安全合作中心主任黄载皓认为,要注重促进各国知识分子之间的沟通、高校等学术机构之间的沟通、国家之间的多边或单边沟通。其中,高校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印度查兰辛格大学印地语系罗新伟教授则指出,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亚洲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资源,亚洲不同文明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样性是亚洲文明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认为,在信息多元时代,媒体对亚洲文明的有效传播越来越重要,开展跨学科的文明对话,是防止文明传播被“误读”的有效手段之一。各国学者还就如何加强亚洲国家媒介融通与务实合作进行了充分交流,对如何发出亚洲声音做了深入探讨。
(本报记者 孟歆迪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