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四点主张,为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中国方案,也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遵循。
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音乐与世界架起“乐相融”“民相亲”的彩虹桥。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19世纪中叶,一批民族志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思想觉醒,音乐艺术的中外交流也逐渐增多。在李叔同、萧友梅、王光祈、黄自、冼星海等音乐家的努力下,开启了20世纪20年代的学堂乐歌运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分别产生了《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一批优秀的音乐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当代经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家在国际音乐界异军突起,交响曲《地平线》、歌剧《马可波罗》等取得了国际影响。如今,在世界级的重要音乐比赛中,中国音乐家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我们认识世界音乐文化的基本理念。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地球村里,要认识到其他民族音乐的价值,同时不妄自菲薄。我们是多姿多彩的世界民族中的一元,各民族的音乐共同构成了世界音乐的百花园。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我们学习研究发展中国音乐的基本方法。历史上中国音乐就是在民族的不断交融中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样貌,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从中国角度看,东汉传入中国的梨形琵琶,明代从波斯传入中国的唢呐、扬琴等等,如今已成为中国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从国外角度看,日本的雅乐正是源于中国唐代的雅乐;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得到了东南亚甘美兰音乐的启发,成为印象音乐的开创者;中国乐器大锣被引进西方交响乐队,在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的关键之处一击,夺人心魄。当今一大批优秀的中国音乐家致力于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的交融发展,致力于中国音乐和世界音乐的跨界融合。“一带一路”倡议,也铺设了广阔的音乐交流渠道。
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我们推进当代中国音乐发展的必由之路。比如,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我们应该着力培养音乐与理工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助力音乐与科技的融合。我们既要以开阔的眼界、开放的心胸与各国文化交流互鉴,更要扎根中国大地汲取民族文化营养,架起文明对话的彩虹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中发挥音乐文化的独特作用。
(作者:赵旻,系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