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15日 星期三

    文艺创作需要“钉钉子精神”

    作者:付小悦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15日 11版)

        【以文艺精品奉献新时代①】  

        编者按:文艺创作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从创作准备阶段深入生活,获取素材,到谋篇布局时提炼构思,反复打磨,到作品发表后文艺评论及时跟进,褒优贬劣,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只有抓好创作的各个环节,才能创作出时代精品。本报从今天起刊发“以文艺精品奉献新时代”系列评论文章,针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各个环节,总结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重温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希望有助于广大文艺家用文艺精品深刻反映我们身处的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人们形容那种样样都“通”其实一样不精的做派,有很多生动的语言:样样通样样松、狗熊掰棒子、“知道分子”。

        文艺创作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现象呢?有,还不少。

        有的创作者,看似题材涉猎广泛,但都是浮光掠影,应景之作。看似多栖、跨界,但在每个领域都是“玩票”性质。看似高产多产,但回想起来,哪部作品能真切回应现实?哪个人物形象能直击人心?哪部作品能传得开、唱得响、留得下?很难数得出。

        干事业要有钉钉子的精神,文艺创作要出精品,同样需要“钉钉子精神”。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需要“钉钉子精神”。

        柳青为写《创业史》定居皇甫村,蹲点14年,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吴冠中在河北农村时,背着粪筐改造的画架在田间地头写生:“我珍视自己在粪筐里的画、在黑板上的作品,那种气质、气氛,是巴黎市中大师们所没有的,它只能诞生于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之中。”高晓声“半生生活活生生,动笔未免先动情”,遂有《陈奂生上城》。法国作家左拉为了写《铁路工人》,趴在拉煤的火车上待了15天。生活是口井,打得越深,收获越多,在生活与创作现场的一次次往返中,创作者才拥有了达到更广阔的艺术世界的可能。

        今天看来,“深扎”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实践中,是不是仍然存在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所谓“深入生活”呢?一位创作者曾经这样反思自己:“就像漂在水上的葫芦,看似在水中,实际沉不下去。”“沉不下去”的“深入生活”,写出来的作品当然就像隔岸观火、隔靴搔痒。同样是这位创作者,当他真正像钉钉子一样扎根下去,就发现“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细节进入了我的笔下,仿佛为我作品中的人物增添了血液和营养”,天地骤然宽广。

        吃透素材,开掘深度,需要“钉钉子精神”。

        曾几何时,有的创作者热衷于寻觅“话题”、开发“IP”,似乎只要紧跟热点话题,作品就成功了一大半。这并非不重要,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吃透题材、开掘深度,才是创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前些年行业剧兴盛之时,据说曾有创作者本来正在创作某个行业的剧目,突然发现另一个领域更为“吃香”,立即将作品人物换上另一种服装,转到另一个场景,瞬间实现“行业转换”。这是何等地违背创作规律。《红楼梦》里十二钗,每一个人的随便一句话都绝不可能安到另一个人的头上。一个行业、一个人物,如果能这样轻易地转场,只能说明其创作是多么的浮皮潦草,所谓的“行业”是怎样的虚假苍白,所谓的人物是怎样的面目模糊,而这样的作品,即使能够靠蹭热点、造话题一时吸引观众、读者,但最终必将被抛弃。

        这是一个创作很“容易”的时代:资讯的发达使得“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拿起手机刷刷屏,似乎就有无尽的素材。但这恰恰又是对创作者提出严峻挑战的时代: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你是否能够真正把握时代的特质,能够抓到最打动人心的细节,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哲学的高度来进行消化、解读、创造?

        因为在父亲的诊所听到一个“花边新闻”,福楼拜写出了《包法利夫人》;同样是一个婚外情事件,催生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报纸上的一个凶杀案,是司汤达《红与黑》的灵感之源。但这些“原型”“灵感”,仅仅是起点,是契机,要想呈现人性之深刻、社会之广阔,需要作家调动所有的经验、情感、思想、技巧,需要作家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有些作品,同样是以社会新闻为起点,却并非“新闻结束的地方是文艺家的工作开始的地方”,而是新闻的集锦、资讯的罗列,这样的作品,必然不能长久。

        由深及广,开拓创新,需要“钉钉子精神”。

        或许有人问:创作要有宽广的视野,要有深邃的历史眼光,要反映广阔的时代。钉钉子,是不是就意味着题材单一,视野狭小,重复自己,没有创新?非也。只要根扎得深,触角可以无限延伸。曾有学者讲自己的治学之道:找到某一个兴趣点,持续深入下去,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有了“立身之本”,此后,则触类旁通、旁逸斜出、由此及彼,不在话下。文艺创作,亦同理。

        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创作富矿,有自己的敏感区。即使身在异国,老舍写下的仍是《四世同堂》,是他熟悉、牵念的胡同、鸽哨、四合院,是在这片土地上奋斗挣扎的人民。但谁又能说,一生只写“京腔京味”的老舍,不是写出了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整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呢?歌德说:“说到究竟,最大的艺术本领在于懂得限制自己的范围,不旁驰博骛。”但正是这限制、专注,才能从自己的“井”里发现新的东西,从而给人们贡献新的艺术世界。齐白石画了一辈子的虾,但60岁后屡屡变法,80岁后才炉火纯青,用老舍评价的话说,“绝不是对自然事物单纯的模拟”“有提炼的”。京剧四大名旦同出自戏曲教育家王瑶卿门下,但他们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各有创新,梅、尚、程、荀四大流派各呈异彩,究其根源,正是因为多年专注于舞台实践,从而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艺创作组织工作同样需要“钉钉子精神”。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文艺团体集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连年开展定点深入生活、重点作品扶持等活动,组织文艺家“送欢乐下基层”“到人民中去”,取得相当成效,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文艺管理者和组织者只有眼光更长远,工作更扎实,才能为文艺精品源源不断地问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根本上,写作是一件很漫长的事,它和做任何事一样,不是看你一下子跳得多高,而是看你能够走多远。”一切文艺创作,都如此。

        (作者:付小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