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春日里的北京,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4月中下旬,记者蹲点“复兴号的摇篮”——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走访了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到之处,铁科人自主创新、拼搏奉献的精神和近70年来中国铁路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铁科院院史馆外,一辆做展览用的绿皮车旁边静静陈列着一段只有百米长的铁轨,乍一看并无特殊之处,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这段铁轨竟由三段不同的轨枕拼接而成。
“这段铁道轨枕浓缩了中国铁路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国铁道博物馆原副馆长金万智向记者介绍,中国铁路发展初期,铁道轨枕起先使用木枕,后逐渐被水泥枕取代。为了保证高速铁路安全、稳定运行,后研发了整体道床,也就是目前我们见到的高铁无砟轨道。
据金万智介绍,铁科院成立于1950年2月,是新中国第一家行业科研院所,全过程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铁路光辉的发展历程。“铁科院技术牵头研发的‘复兴号’以350公里的时速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自主开发的12306网站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铁路票务系统,属于‘中国制造’的联调联试更为世界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树起了一座示范性丰碑!”金万智说。
铁路的发展,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列车时速的提升。“我们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叫《铁道游击队》,其中最深入人心的片段,莫过于队员们飞身扒上火车的情景。”金万智表示,其实当时的火车时速只有30公里左右,换算下来,火车每秒只能跑8米多,还不如百米运动员的速度快,所以,能扒上火车并不奇怪。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列车每秒钟可以跑100米,人的眨眼速度是0.7秒。也就是说,一眨眼的工夫,七八十米就过去了。”金万智说。
我国的铁路能发展得如此迅速,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产学研科研力量团结协作。
打开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攻关组全国创新争先奖牌证书,我们看到了何华武、赵国堂、祝建平、李志义、赵红卫、高仕斌等19个人的名字。“表彰的只有19人,可19人的背后是数以万计的科技工作者。”金万智表示,铁路行业的科研人员往往远离鲜花、掌声,普通得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但这恰好也体现出了他们的珍贵。
“因为有了他们对铁路事业的赤诚,中国高铁创新才鲜花盛开,生机勃发。也正是这些如水滴、如沙砾一般的万千铁路科技人,最终滴水成海、聚沙成塔,用自己的力量汇流成中国高铁创新的大海、汇聚成技术的高塔。”金万智说。
(本报记者 訾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