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5日,被雨果誉为“石头交响乐”、被法国人唤为“我们的巴黎夫人”的巴黎圣母院,再一次揪紧了人们的心。当在网络上看到烈火冲天、尖塔焚坠的景象时,我们仿佛和现场目击者一样听到了毕毕剥剥的火烧声和心碎声。对于这座人类文化遗产的损毁,那么多人都屏息祈祷——希望大火退场,不要蔓延到主体内部。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首都最悠久和最具象征意义的纪念碑之一,也是欧洲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她位于巴黎市中心西堤岛的东端,是在两座早期教堂的废墟上建造的,而这两座教堂的前身是一座供奉朱庇特的高卢罗马神庙。1160年,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萨利萌生了将两座早期大教堂的废墟大规模改造成一座建筑的想法。国王路易七世则希望新建的教堂能成为法国国内外政治、经济、知识和文化力量的象征,成为与法国权力中心巴黎相称的宗教纪念碑。1163年,圣母院在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见证下始建,竣工于1345年。从此,她成为历史事件的承载地:1431年,英王亨利六世在此加冕为法国国王;1537年,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与法国国王之女马德琳的婚礼在此举行;这里还举行了拿破仑的加冕礼和圣女贞德的宣福礼,并曾为戴高乐总统和密特朗总统举行安魂曲弥撒。维克多·雨果的经典小说《巴黎圣母院》(《钟楼怪人》)出版后,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座建筑上。法国在19世纪中期对它进行了重大修复,这座大教堂再次焕发出文化瑰宝的魅力。
对许多巴黎人来说,这座有着850年历史的地标性建筑简直就是他们城市的心脏,它的哥特式尖顶高耸于塞纳河沿岸的周围建筑之上——可悲的是,尖顶已在大火中轰然倒塌。我们知道,这座又尖又细的塔是哥特式教堂的明显标志。哥特式建筑的一大发明,是把桶形拱顶改进为肋式拱顶,最终改为尖塔。为了让建筑更高,还发明了飞扶壁。在这次大火中,拱顶上的木制框架已被烧成灰烬,这令人痛心不已。三扇美轮美奂的大玫瑰花彩绘窗保留下的是13世纪的玻璃,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七彩的光芒绚烂万分,令人震撼,它们是基督教艺术最伟大的杰作之一,也是人类艺术最伟大的杰作之一,现已浴火无存,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此外,湿画法绘制成的古老壁画、从中世纪留存至今的家具、17世纪风琴及陈列在阁楼内的珍贵宗教文物,同样让人揪心忧虑。幸运的是,大火最终得到了控制,圣母院内最重要的文物已被成功抢救。
此时,我们多想再看看雨果对巴黎圣母院这座伟大建筑非凡魅力的激情描绘:“圣母院的正面,建筑史上少有的灿烂篇章。正面那三道尖顶拱门,那镂刻着二十八座列王雕像神龛的锯齿状束带层,那正中巨大的花瓣格子窗户,两侧有两扇犹如助祭和副助祭站在祭师两旁的侧窗,那用秀丽小圆柱支撑着厚重平台的又高又削的梅花拱廊,还有两座巍巍、黝黝的钟楼,石板的前檐,上下共六大层,都是那雄伟壮丽整体中的和谐部分,所有这一切,连同强有力依附于这肃穆庄严整体的那无数浮雕、雕塑、镂錾细部,都相继而又同时地、成群而又有条不紊地展现在眼前。可以说,它是一曲用石头谱写成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每块石头上都可以看到在天才艺术家熏陶下,那些训练有素的工匠迸发出来的百般奇思妙想……”
如果说许多古建筑的破坏和毁灭多出自年久失修或管理不善的话,那么这次巴黎圣母院大火却肇因于修复过程中的安全失控。近百年来,出于对这一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文化瑰宝和国家遗产的珍惜与保护,法国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对她进行保护与修复。据本雅明·穆栋在《巴黎圣母院:建造与保护的历程与方法论》一文中的介绍,巴黎圣母院接受法国文化部主导的不间断监测,所有相关的工程项目受到文化建筑主任建筑师的监督,法国国家建筑师(ABF)负责安全和日常维护。在国家预算支撑和文物建筑研究实验室及相关专家和研究机构支持下,巴黎圣母院的保护采取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若有任何干预的需求,必须进行专家评审,经过文物建筑总监批准,甚至文化部科学与技术监督委员会批准才准许。此次大火时正在进行的修复工程包括:中殿、十字耳堂和唱诗班厅飞扶壁高处立面的保护,圣器室高处的修复。可叹的是,在对她的保护和修复过程中,竟发生了如此惨烈的悲剧!
当天事发后,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总理菲利普赶往现场。马克龙说,“整个国家都感到心情沉重”,他宣布,将重建巴黎圣母院,并向全世界发起募捐。法国开云集团随即宣布,皮诺家族将捐款1亿欧元用于修缮工作。据称,预计圣母院重修至少需要8~10年,在此期间去巴黎的游客将无缘感受这座教堂光辉的艺术魅力。
巴黎圣母院不仅是法国的文化珍宝,也是人类的文明遗产。她的失火,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风云变幻,历经千百年的古建筑既宝贵又脆弱,即使小小的差错也将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她们需要我们精心呵护。珍视文明的遗存,同时也是保护我们的未来。
塞纳河水悠悠,但愿巴黎圣母院浴火重生,早日再现绚烂的容颜。
(作者:诸葛沂,系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