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7日 星期三

    一场大火 全球扼腕

    作者:本报记者 何农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7日 09版)

        对很多人而言,有些建筑,哪怕你没有机会去造访,但是,只要它们在那里,你就会觉得心里踏实,有安全感。你心底里知道,现在不去造访,但是只要它在那里,你总有机会去。或者,即使你永远没有机会去造访,但是它的存在,就是一种标志、一种保障。

        巴黎圣母院之于巴黎、之于法国,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建成八百多年以来,法国历史上多少著名事件在此发生或与此有关;更不用说那个生前荣华富贵、死后极尽哀荣的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和他的那篇名著《巴黎圣母院》,为这里带来的滚滚人流,和萦萦于斯的爱恨情仇了。

        所以,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为什么巴黎街头成百上千的信徒跪在地上,面朝大火中的巴黎圣母院祈祷、泪下,理解了这场大火为什么“烧在了人们的心尖上”。

        所幸大火只是毁掉了这座著名建筑的一部分,巴黎圣母院并没有被彻底毁掉。只是按照以往法国人修缮历史古迹,如修缮巴黎大王宫的经验——10年、8年之内,世人怕是难以目睹巴黎圣母院的整体容貌,更不用想踏足其中了。

        始建于1897-1900年的巴黎大王宫,曾在1993年遭遇天花板坠落事故,此后的大规模修缮历时15年,直到2008年才得以重新完全对公众开放。

        曾经从法国文化中汲取了无数灵感、并最终在巴黎郊外结束了自己生命的荷兰画家梵高,曾经对他弟弟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烧掉了巴黎圣母院标志性尖塔的这场大火,虽然令人哀叹,但却映射出世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景仰、敬重和对艺术古迹的珍爱和迷恋。

        无数巴黎市民在塞纳河畔为圣母院流泪和祈福的电视画面告诉世人,圣母院即使是历经了一场劫难,即使失去了它那美轮美奂的标志性尖塔,但圣母院仍然屹立在巴黎,与之相伴的是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文明传承的信念。

        (本报记者 何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