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傍晚,在草木葱茏的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城,一场别开生面的高桌晚宴在数百名师生们的期待中拉开了帷幕。被精心布置的几列长桌连接了宴会厅的头尾,刀叉、餐巾整齐排列在洁白的餐桌上。在灯光的点缀下,身着学位服和正装晚礼服的学生和嘉宾们渐次入场。这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思廷书院的己亥春高桌晚宴,与以开放、包容和创新而闻名于世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深圳,可谓相得益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对于工作生活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当今中国最具发展活力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们而言,融合发展的春风已经徐徐吹来,正待他们巧植草木,以望春山。
“香港经验”绽放湾区热土
“21世纪初,时任香港浸会大学校长的吴清辉等一批人已经认识到香港高校在高速发展了10多年后遭遇了瓶颈,而转身拥抱祖国内地,无疑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之一。”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北师港浸大”)新闻公关处处长齐禧庆回忆,香港高校布局内地开展教育合作,已不是新鲜事。
作为中国内地与香港合办的首所大学,落户珠海的北师港浸大首次将香港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模式带到了内地,推行“博雅教育”“全人教育”“四维教育”等理念,给了内地学生一个感受香港高校教育氛围的平台。
“香港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经过验证是较为成功和具有前瞻性的,香港高校能够在建校短短几十年内实现高速发展,其管理模式是比较值得借鉴的。”北师港浸大副校长陈致表示,纵观他求学和任职的世界各地高校,香港高校的管理制度约束最为严格。
由教育部和香港中文大学教务会共同批准的教学大纲,打破了原有学院和专业界限的书院制度,严格保证教学质素,同为粤港合作办学典范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让高等教育的“香港经验”在深圳开花结果。2018年,港中大(深圳)拿出了理科录取平均分超各地一本线133分、文科平均分超各地一本线82分的成绩。这所建校不过5年的高校俨然已经走入了国内大学第一梯队。
在港中大(深圳)副校长阮健骢看来,学校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香港教学和管理模式,同时也离不开深圳这座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氛围。“我们在传承港中大优良传统和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在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力求契合世界发展趋势和大湾区的人才需求。我们希望培养更多跨系统的交叉学科人才。”阮健骢表示。
人才交流拉近内心距离
在高桌晚宴开始前,记者与几位参与宴会音乐演奏的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音乐系学生攀谈起来,没有想到这几个年轻人对深圳十分熟悉。
“在深圳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不同菜式,这里购物中心的装潢也很现代,周末没事时我们都会过来走走。”大四学生朱彦如告诉记者,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对于来内地工作生活大都抱着十分开放的态度。
港中大崇基学院音乐系高级讲师卢厚敏告诉记者,这些年随着内地的不断发展,文化消费的需求不断提升,包括自己学生在内的不少香港相关专业领域的年轻人都看准了机会,希望在更大的舞台上证明自己。“去年我的一个学生毕业后就去了苏州交响乐团供职。”卢厚敏笑着对记者说。“我认为大湾区合作首要是人的流动。过去几年来,广东以南科大为代表的高校人才引进作用已经显现,从原有的向内汇集人才转变为向外输送人才。以前是香港输送科技、管理人才到内地,变为现在内地与香港互为输送,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人才流动具有示范效应,激活了大湾区内的高校合作。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天时地利’兼具,‘人和’的重要性尤为凸显。以珠海为例,港珠澳大桥通车了,横琴自贸片区发展前景广阔,珠海高校众多,这时候就要考验我们交朋友的能力。”北师港浸大校长汤涛表示。
在推进三地人才沟通,丰富粤港澳交流机制方面,两校都着力不少。港中大(深圳)通过“香港-深圳大湾区金融会议”“大湾区经济与发展论坛”等论坛形式,聚集港深两地学者围绕大湾区与中国经济创新发展动能、金融创新与金融科技、跨境金融和区域合作等议题进行探讨。北师港浸大也举办了各类香港青少年交流活动,并计划通过拓宽合作范围,为内地与香港,以至国际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提供助力。北师港浸大通过加强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两所母体学校合作,尤其是推动香港科研成果在珠海实现转化,将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发展。截至2018年年底,港中大(深圳)已与境外87所全球一流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合作项目包括本硕连读、三方联合培养、境外交换及交流、国际暑课等,具备境外学习经历的在校生比例已超过60%。而北师港浸大前往境外深造的毕业生比例也近70%,常年居广东省高校之首。
据广东省教育厅透露,目前还有一批港澳知名高校达成来粤办学意向,香港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落户大湾区内地正在加快谋划和推进。合作办学,推动人才流动,促进民心融通,已是三地教育领域的共识。三地学校不同的风格在这里碰撞,迸发出绚烂的火花,将全面培养出适应湾区发展的人才。
互惠合作寻求共同发展
“深圳这座城市既有实力也有意愿来支撑学校的发展。另外深圳作为诸多国际级领军企业的聚集地,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诸多机遇和无限可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罗智泉认为,港中大(深圳)的成功离不开深圳各级政府的高效、透明和敬业,这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基础。开办5年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得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其中包括大湾区的一些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还分别与腾讯等龙头企业成立了AI Lab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机器智能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港中大(深圳)还组建了包括港中大(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在内的三个由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研究院。在谈到学校为何能够吸引到国际高层次人才时,校长徐扬生认为,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兢兢业业的办学精神、深圳的创新氛围等都是重要原因。
2018年年底,广州市政府、广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签署了开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合作协议。在谋划阶段,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就曾表示,两个校区将同等重要,开办分校并非只是因为内地资金充裕,而是想增强科大本校欠缺的部分,期望分校与本校发挥协同效应,促成学生以至香港与大湾区内城市的良性互动,创造双赢。“香港院校在科研经费、生源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可获更长远支持,而内地大学可通过跟港澳院校间的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港科大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吴逊认为,合作办学的形式能够利用粤港澳三地的资源优势。
2018年3月底,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出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祥波书院成立仪式时就表示,“港中大(深圳)的成功正好标志着粤港两地合作的无限可能性。经过多年共同努力,粤港两地建立了稳健的合作根基,关系越来越密切,期望两地携手,深化扩大不同领域的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 严圣禾 陈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