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3日 星期六

    社会科学不可缺位水问题研究

    ——访湖北大学教授、法国水科学院院士郑晓云

    作者:本报记者 任维东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3日 12版)

        从小在昆明长大、目睹了高原明珠——滇池遭受严重污染,又就水问题研究造访了意大利、西班牙等30多个国家的郑晓云,是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法国水科学院院士,他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水安全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记者:当前,全球面临着怎样的水资源问题?

        郑晓云:在当代,人类面临严峻的水危机。根据联合国《2018年世界水发展报告》,目前全球有19亿人口生活在水安全无保障的地区,到2050年这个数字可能提高到30亿。在水质量方面,全球有18亿人口在使用未经任何处理的饮用水;而全球所产生的污水有80%没有进行任何处理和再利用就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到2030年将面临40%的全球水资源赤字。这一切将会对全球社会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反观中国的水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并存、城乡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一些省市普遍存在缺水问题,北京、天津、山东、河北、辽宁等都处于人均每年拥有1000立方米水资源的严重缺水指标之下。

        记者:为什么说水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郑晓云:除了自然因素,严重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既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有关,也与制度、伦理、相关的社会文化和正确的发展观缺失有着直接关系。虽然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技术手段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近百年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水利工程奇迹,但是人类却一直未能化解水危机,这说明工程技术手段不能完全解决人类面临的水问题。

        水,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而如今,人类社会的水危机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社会问题,因此,通过社会科学研究去认识水危机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人类社会中寻求解决之道、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战略、实现水危机的综合治理等,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可见,社会科学对水问题的研究必不可少,这已逐渐成为国际共识。

        记者:水问题如此严峻,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怎样的水平?

        郑晓云:与国际学术界相比,中国社会科学对于水的研究起步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是社会科学对于化解当代水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还没有达成共识,对水问题研究的学术关注、研究成果产生和应用等都较为有限;二是没有围绕水问题的研究探索形成社会科学不同学科相关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如水经济学、水法学、水社会学、水历史学、水人类学等亚学科;三是没有形成一支社会科学不同领域内长期关注水问题研究的专业队伍,一些关注水问题的社科专家也没有形成对水问题的持续性研究;四是缺乏相应的支撑性成果,相关的学术著作数量不多,没有形成认识中外水文明历史、化解当代水危机的支撑性成果体系。

        记者:面对当代严峻的水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学界应当如何在社会科学领域加强对水问题的研究?

        郑晓云:我认为,社会科学对水问题的研究不能再缺位,应当重视和充分发挥它的现实应用价值。

        首先,要构筑社会科学对水问题的研究体系,包括从历史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基础学科到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应用性学科的研究,并鼓励不同学科形成对水研究的专门化分野。同时,应当鼓励目前已有研究的学者坚持长期研究,并引导年轻学者关注水问题,形成支撑性的成果产出机制和成果。这些都有待高校和研究机构进一步努力。

        其次,国家层面对此应给予更多规划和支持。面对日益严峻的水危机,应该发挥中国社会科学的组织优势,重视培育推动社会科学对于水问题的研究,把这个领域的研究作为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的重点领域,从国家层面进行全面规划和项目扶持,更好地促进水问题研究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最后,要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水问题往往具有国际性,加强社会科学水问题研究的国际交流是提升水平、达成共识的重要途径,将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科学与水相关学科的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本报记者 任维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