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短时间内出现了一大批文学作品,及时书写了灾难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中国人民爆发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灾难的力量,以文学的名义温暖灾区人民伤痕累累的心。十年之后,作家阿来也创作了长篇小说《云中记》。作品选择了一个别致的视角:一位苯教的祭师和一个云雾缭绕行将消失的山村。作品构建的藏民村落罹难的背景,本身就具有独特性,同时作品又非常巧妙地借助一场小小的冲突,把村庄面临的灾难放置在那场巨大劫难的背景里,通过阿巴逐家召唤亡魂,把一个个不幸的家庭巧妙地串联起来。每一个家庭的故事都风格迥异,特征鲜明。
这部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作品,叙事流畅、情绪饱满、意涵丰富,比如对地震发生时情形的描写:“大地开始抖动。他捧着香料的手变成了一个沙漏。世界上从来没有过这么快的一个沙漏,一瞬间,他的手掌里就空空如也。这样快的流逝,使得时间也失去了意义,只剩下空间本身猛烈地颠簸摇晃。院墙像是变软了,像一匹帆布一样晃荡。背后的整座房子抽风一样扭曲了身子。”小说超越了已有的汶川大地震书写模式,在人文关怀的层面即生存体认与延续的意义上,表达良知、怜悯、生命至上等价值,书写人性良善,彰显和合友善、生命平等的哲学意识。作家沉着面对灾区人民庞杂的精神和心理世界,坚持追寻对灾区的全景认知,重新审视人类的命运意识和生存意识,以及人性本能和人文关怀。
《云中记》是一部主旋律作品,作家以诚挚谦卑的态度对待生灵,尊重基本的人文理念和人本价值。面对灾难和死亡,作家保持凝重,没有丝毫的虚浮,更没有在惨痛的灾难面前追求刻意的“诗意”。《云中记》力求构筑一个理想的人性世界,将款款善意投递到人们最柔软的心灵深处,将大灾面前人们彼此间的关爱、呵护、珍视的醇厚深情描绘得鲜活动人。在阅读的时候,读者会为作家的真诚感到欣慰:在那样一个严酷的现实环境里,存在着一个至爱、至美、至善的澄明之境,轻轻拂去灾区人民心中的阴霾。
《云中记》虽然在一种悲凉和痛苦的记忆中展开,但是它仅仅是衬托和背景,读者看到的是灾难过后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坚毅、顽强、乐观、自信、友爱、善良、互助。当然,小说也展示了人们面对利益的诱惑、灾难的凶险、欲望的膨胀等不确定因素所滋生出的自私心理,但目的是为了彰显在灾难面前,人们只有与自身的怯懦、贪婪、邪恶、恐惧、自私持久作战,才能战胜灾难。小说对人物的一些丑陋言行点到为止,不会因为指证某种破败与丑行,阻断人的念想和希望。不像现在很多作家只是一味地写人性的残忍和暴虐,渲染世界的绝望和黑暗,展示人性世界的荒芜、颓败和苍凉,不鼓舞人们前行。《云中记》写出了生命的顽强与脆弱、人的美好与艰辛、灾难的可怕与平复。这部小说实现了对苦难人生的告慰和救赎,虔诚讴歌人间的爱与善,笃信爱意和善心。就像阿来在创作谈中所说,时隔10年,他才敢提笔写这一段伤痕,一方面是作者对于文字和时间的敬畏;另一方面,真淬的情感和适宜的素材也往往需要时间的筛检才会慢慢浮出水面。很多时候,身在其中往往不知如何言说,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上拉开距离,才会酝酿出思想和文本的精髓。
(作者:张德明,系西南科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