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0日 星期三

    好诗应体现时代精神走进人民生活

    作者:王军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0日 14版)

        “山下旌旗在望”“红旗漫卷西风”……毛泽东诗词中频频出现的红旗意象,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中国历史进程和民族命运的塑造之中,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图为江西省井冈山市“井冈红旗”雕塑。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文艺观潮·创作无愧于新时代的诗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诗歌恰恰就具有这样一种基本、深沉和持久的力量,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千载之下,犹在眼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声声啼叫,犹在耳边。《诗经》是老百姓的民歌,是先民生活过的乡间田野上的百草千花,有声音、有色彩、有生活、有感情、有思想、有精神,更有生命。随时代而演变,绵延不绝,生生如昨,形成了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一座座高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诗歌出现了两股潮流。一股潮流是中国古典诗词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鲁迅、毛泽东等一大批思想家、革命家,运用传统诗词形式抒发革命豪情,赋予旧的形式以新的内容,体现着新的时代精神。以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意象为例,毛泽东从1927年秋收起义扛起红旗,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山下旌旗在望”;从“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到中央苏区“风展红旗如画”;从两万五千里长征“红旗漫卷西风”,到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从离别韶山“红旗卷起农奴戟”,到重上井冈山“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以说,“红旗意象”“红旗情结”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中国历史进程和民族命运的塑造之中,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

     

        与此同时,新诗诞生,至今走过百年,涌现出艾青、贺敬之、舒婷等一大批杰出诗人,产生了无数的优秀诗作。今年《诗刊》第3期重新发表了公刘《西盟的早晨》。这首小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洋溢着时代精神,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是年轻的诗人青春燃烧的岁月,也是解放不久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早春,更是新中国美好生活的早晨。这首诗既有诗人的天才构思,也得开国气象的助力,体现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小诗以早晨展现全貌,以西盟抒写边疆、抒写共和国,以一滴水映照大江大河。这首小诗从创作手法上来看,通篇采用了赋、比、兴的传统,而第三节又故意不押韵,这也体现了新诗的一种方向。

     

        中国优秀诗歌为什么能够脍炙人口、源远流长?首要原因就是中国优秀诗歌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体现了时代精神。中国诗歌易于传诵,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渗透于小说、戏剧、曲艺、歌舞、音乐、美术、书法等各个领域,与人们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诗歌经久不衰,近年来又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呈现出新诗和中国传统诗词双峰并峙、相互辉映的局面。但同时也应看到,“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凸显。仅2018年网络新媒体发表诗歌近亿首,深刻反映时代变化、基调明亮、能量充沛、可读可诵、为人们所喜爱的精品诗作比例偏低,不关心人民痛痒、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这也是当代诗歌丢失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明确新时代诗歌审美标准。诗歌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新时代诗歌必须反映新时代的思想,体现新时代的情感,采用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语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要聚焦新时代现实题材,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题材进行创作,着力表现新时代的史诗性变化,着力塑造新时代的追梦人,着力弘扬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要创新丰富诗歌形式。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结合语言文字发展的新特点,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支持鼓励诗人对新的诗体、诗韵的探索和创作;要推动诗歌走向大众。引导诗人和诗歌工作者树立为时代立言和“诗言志”的“大我”志向,批评诗歌创作中的不良现象,抵制劣质诗歌娱乐化现象。适应正在兴起的群众性朗诵活动,精心编选出版诗歌朗诵读本,推出文艺栏目、频道和节目,在公共场合以公益广告形式选登好诗句,让好的诗歌更广泛更有效地介入社会公共生活,让好诗走进人民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王军,系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

     

        (本栏目由文艺报社、诗刊社、光明日报文艺部联合主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