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智障群体走进社会的胡斌、免费培训逾万人的独臂爱心书画家周俊明、开展田间课堂带领果农致富的裴忠富……在3月29日举行的第五届成都市道德模范颁奖仪式上,一大批平民英雄成为闪耀明星。这些平民英雄大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志愿者。他们的感人事迹,很多也是志愿服务。
“成都注册志愿者人数已突破210万,2018年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总数突破7.4万个,平均每天超过200个。”成都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大力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健康发展,彰显了成都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为城市的文明进步、奋发向上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项目化运作,为志愿者贡献力量提供平台
获评本届道德模范的刘道笠,是成都市武侯区黉门街的一名志愿者。她所在的院子,有一半以上是空巢老人。2016年,刘道笠利用废弃仓库改造成“奶奶厨房”,成为社区里85岁以上空巢老人的食堂。
“你说他们是缺那口吃的吗?不是。他们缺的是那一份情。”年过七旬的刘道笠开过餐馆,做饭是她的特长。3年来,她不仅自己为空巢老人做饭,还组织社区志愿者发挥各自特长,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奶奶厨房”成为成都具有示范意义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平台。
3月1日,成都推出“2019年成都志愿服务生活指南”,发布56个志愿服务项目,包括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社区治理、关爱陪伴、生态环保五大系列,活动时间跨度覆盖全年,为全市市民及志愿者们提供了超过2000个志愿服务岗位。“奶奶厨房”也名列其中,刘道笠说:“我会一直做下去,如果做不动了就交给社区继续做。”
专业化发展,志愿服务更有针对性
另一名道德模范胡斌,是成都武侯区善工家园助残中心主任。他于2011年创办了专门服务智障群体的公益机构——善工家园助残中心。目前,善工家园每日托养100多名脑瘫、智障、自闭症、唐氏综合征儿童和青少年,开展早期疗育、大龄教育、康复疗育和职业培训服务工作。
“我们托养的智力残疾人,最小的3岁,最大的60多岁,他们有的学会了顺畅表达,有的甚至学到了技能走进社会。”胡斌说,在善工家园,残疾孩子能得到专业照料,他们的家人也从照顾残疾人的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可以正常上班工作了。
胡斌说,照料智障孩子,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善工家园采取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的方式,聚焦智力障碍人士,开展大量专业化的康复疗育和职业培训服务工作,可以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
成都经常组织专业志愿者培训,还建立了“96110社区联络志愿站”,常态化开展法律咨询、就学咨询、心理辅导、就业服务、关爱留守儿童等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活动。
社区化推动,打通社会共治共享“最后一公里”
西寺社区是一个安置房和商品房混居的社区,这里居住着约7000户住户,安置了原3个社区的拆迁居民。将社区群众组织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在大家心中种下志愿服务的种子,也把大家紧密地凝聚到了一起。现在,志愿者高小兰非常乐意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因为这里美啊,人也好,大家在一起做事就很开心。”
“花重锦官城”系列环保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倡导广大公众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积极参与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域增绿添彩行动,为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生态美丽绿色城市贡献力量。该项目让社区共治人人可为,打通了社会共治共享“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成都连续开展学雷锋社区志愿服务示范站创评行动,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15分钟生活场景,融入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茶馆、街区游园、垃圾分类回收站(点)等,全市已建成社区志愿服务站(点)1358个,社区志愿服务站已成为推进社区发展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 周洪双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