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20日 星期三

    在文字中体味细碎春光

    作者:纵华跃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20日 14版)

        夏日山间的这本散文集《十米之内》(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是王蒙先生拟的书名。作为一名编辑,起初对这个名字是没有感觉的。十米之内,无非柴米油盐,再升华也不过是形而下的,烟火味盛不入诗境;十米之内,无非琴棋书画,再摹写也难及古人十之一二,想附庸风雅而力有不逮。然而,读了以后便逐渐被其纯粹的文字所吸引,继而倾倒。不错,作者所写的确是身边之物,眼前之花。文字所描写的也不过是日常起居,鸡毛蒜皮,如清水素面、月下秋虫、紫花地丁。若再说境界高一点儿的,也不过是大雪夜归,春漫西湖。可是这些透明的题材配上纯粹的文字,居然处处闪耀着光芒,使人如坐卧在春日午后,仰面闭目,接受微风拂面和细碎阳光的抚慰,体味从十米之内的物件或风景透出的某种悠闲、恬淡。若说是小资情调,却又显得超凡脱俗。

        总而言之,这样的文字让人读起来很舒服,是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不光是舒服,还有某种既温馨又奇特的感觉。比如,“找一块清凉的地方坐下来,随手扽下身旁的一个草叶或细茎放嘴里咂摸一下,有的时候是无意识;盯着头上通透的蓝天和诱惑而甜蜜的白云。躺倒的时候很少,毕竟是女孩子。看眼前的花,草,蜂蝶,虫子,样样可爱,互不打扰。和谐。融入。”谁的童年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我们读之,重拾自己的独特体验,似熟悉却又感受不一。

        “睡醒起来,奶奶早盛出小碗红茶菌。海胆般滑软的肉体,分泌发酵黏稠的汤汁,味极酸,添白砂糖。午后茶饮,贪馋满足。”“通常是晌午。和一群孩子在玉米地乱窜。蜜蜂苍蝇嗡嗡嗡。暴晒。主人回家午睡吃饭,我们在中午的强光中撒野。新鲜旺盛的夏天。”“河边湿地上有着不知名的野花,蓝色的一片。花朵极小,五个花瓣,圆圆的;中间有精巧的白色花心。你会发现每片花瓣虽然只有小米粒那么小,却开得一丝不苟,精致美丽。小小的野花,有着并不耀眼的光泽和自尊。”儿童世界新鲜而又美丽,到处都是奇迹与兴奋。不幸的是,对大多数人而言,儿童那种敏锐的觉察、那种对美和令人敬畏之物真正的天生喜好,在长大成人后,就已经衰退或早早丧失了。可是,夏日山间仿佛早就服了一种解药,抵御过早的这种衰退,在成长过程中继续保持着独特的童真,这种本真的审美原力消除了成人世界的无聊和平淡。

        我们四处张望,却对万物视而不见;我们向往远处的风景,却对周边之物厌倦;我们渴望拥有刻骨铭心的情感,却对眼前之人陌生。我们大多时候因为“忙”导致“盲”,真是太可惜了!夏日山间却在十米之内领略无限愉悦,感受春夏秋冬的日出日落,观赏着一花一草的生老荣枯,一虫一兽的欣喜悲欢。在江南烟雨中细嗅桂花,在夏日山间聆听风的多重唱。说到倾听,作者对夜晚秋虫的鸣叫更为用心,蝈蝈、蛐蛐、蟋蟀,那些平常而亲切的声音就会在她干净纯粹的文字里温暖起来。

        《十米之内》中有几篇散文属于小品文的性质,极短,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让人难忘的场景,颇有几分汪曾祺的《草木春秋》的意蕴。简明细腻的文字能让人在这个喧嚣的消费时代里,找到一块宁静的地方,慢慢让脸庞有了细碎春光,暖和起来。

        (作者:纵华跃,系中国电影出版社编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