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仁见智】
作为对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历经几千年的时光洗礼而长盛不衰,并在科学技术、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巨变的时代洪流中形成了新的实践形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其中,最有时代特色的就是以电视、电影,以及各种新媒体手段为基础的视听文化所建构起来的新年俗。
从古至今,春节始终以“合家欢”为主题,强调维系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通过参与各种带有强烈节日色彩的年俗活动,每个中国人都在家庭和家族、邻里和家乡、民族国家和“天下”中界定着自身的存在位置。但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人际关系和社会联系的构造方式发生了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以传统人际关系模式为基础的春节礼俗出现了淡化的现象。而以春晚为代表的电视传播文化适时出现,弥补了这种文化空隙,赋予春节以时代特色和多元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电视走进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方式。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推出春节联欢晚会。从此,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央视春晚成为中国人春节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相关数据显示,1998年央视春晚收视率曾达61.8%,创造了历年最高纪录;进入21世纪,春晚仍在2010年创下38.26%的高收视率。央视春晚成为中国电视史上关注度最高、收看人数最多的晚会节目。而春晚文化的发展并未止步于此。随着电视媒体的迅猛发展,除了除夕之夜的央视春晚,电视人还在过节期间奉上戏曲春晚、少儿春晚、环球春晚、地方卫视春晚等多台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春晚节目,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教育程度的观众多样化的观赏需求和审美取向。
近几年来,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又促使电视春晚在春节视听文化版图中独霸天下的局面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从电视小屏向影院大屏转移的趋势。随着国内电影市场快速发展和电影春节档期逐步走向成熟,阖家看电影过年已经成为与年夜饭、看春晚、逛庙会并驾齐驱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年俗之一。
经历了全面产业化和市场化改革的中国电影业逐步在早期的贺岁片基础上形成了档期概念,其中就包括春节档。从2008年的《长江7号》到2010年的《阿凡达》,再到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中国电影业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春节档影片生产和发行机制。这种发展势头在2018年出现了飞跃性的突破。据统计,2018年春节档一周观影人次达1.4亿,票房近60亿元。相关数据雄辩地说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民观影时代正在来临。而2019年春节档延续了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十余部影片在全国6万多块银幕上陪伴亿万中国家庭度过春节,其中就包括早在春节前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受到热议的、中外合作制作的合家欢动画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
除了电视和电影,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今天,春节文化的传统价值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虚拟世界中以新的电子化身延续下来。无论是人机互动“集五福”,在微信家族群里抢红包,还是“春晚”成为弹幕网站用户热捧的对象,以及人们争相用抖音记录自己的中国年,所有这些与时俱进的传播形态都成为表达春节文化的新载体,成为中国人过年的新方式。这些新年俗给古老的春节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强烈的时代感。也正是拜新的全球化传播技术所赐,今天的春节已经作为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对要把自己的故事讲述给世界听的中国人,还是对对中国和中国人怀有好奇心的世界友人来说,春节都成为了这种相互讲述和相互了解的有效方式。
(作者:黄典林,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